他是电影《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
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 不放弃”的班长史今,
也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烂了腿的兵油子孟烦了
……
今年40岁的演员张译,正迎来自己银幕生涯的黄金时代。
热映的《红海行动》口碑不断发酵,每位军人无不刚毅勇猛,凭借着蛟龙小队的群像侧写和真枪实弹的视觉冲击,电影展示了中国海军的超燃战斗力。尤其是张译扮演的队长杨锐,他性格中的勇和谋必须处于微妙的平衡,才能在8对150的绝对劣势下运筹帷幄,带领小队成功解救人质。
片中,队长杨锐一句“我想把所有人质都救出来”,让许多观众感受到他的勇气与担当。在张译看来,这个角色是整个队伍的灵魂人物,“你要负责和上级保持随时沟通,失联时你必须要自己做主。杨锐的内心是很沉重的,他最大的任务除了作战指挥外,其实是希望能够保证所有战友安全返回总部。这是他心心念念的一件事。”
导演林超贤对蛟龙特战队的动作要求非常高,在取景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张译和其他七位成员参加了严苛的正式训练,内容包括侦查、搜索、行军、持枪、投弹等基础练习。光是持枪,就分长枪和短枪两块,搜索这一块主要针对配合,几个人一起组成作战小组,冲锋陷阵。
在国内拍摄时,剧组还去了湛江军事基地取景,曾有过军旅生涯的张译尤为感慨。“在非洲拍了小半年并不觉得自己像军人,比较像是执行特殊任务,回国后,真正在战舰上和海军一起拍摄,就会唤醒我身上曾经军人的影子,那些军人骨子里的东西,我会下意识以军人作风、军人队列标准和军人纪律要求自己。”
张译演过不少影视剧里的军人角色,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实际上他本人曾服役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还在特战部队和侦察兵部队体验过生活。他自嘲做演员不算有天赋,当年团里对他的评价是——“唯一不会演戏的”。
2006年张译与王宝强、陈思诚等人一同出演《士兵突击》迅速走红。为了演好《士兵突击》里的班长史今,张译从2000年在部队就开始准备。长达三年的场记、加上三年的等待,总共六年,直至2006年电视剧《士兵突击》开拍。当兵十年,张译跑了十年龙套。不过,张译也用他的实际表演告诉世人:不靠脸也能当好演员。这个长着“路人脸”的张译,演活了每个丰满的角色。
在《士兵突击》里,心软的班长史今要了许三多这个兵。为了践行对许三多父亲的一个承诺,为了让许三多成长,史今让许三多抡锤,希望面团淬火成钢,结果许三多不幸砸伤了他的手,这一砸把史今在部队里最好的前途砸没了,他开枪再也没有以前那样准了。最后,史今退役的那段戏不知看哭了多少观众!
看似硬汉热血的外表下,张译也是一个用生命讲故事、讲段子的作家。
他很“坏”,每次想不出素材的时候,就打电话约战友们聚会。“我的战友们有个毛病,只要凑在一起吃饭就叙旧,尤以肖二爷为代表。他的叙旧模式很固定:首先互相贬损,贬损在场的,贬损不在场的,说几个好玩的段子,最后再谈一些伤心的回忆,引得大家唏嘘感叹,众人沉默半晌,肖二爷再举杯打破这份宁静:来喝酒喝酒。于是我会设计圈套引出他的第二轮叙旧。”
张译2013年出过一本《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据说这本书前前后后打磨了四年。张译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写书养成了搜集素材强迫症——“演员,他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路上,住着不同的酒店,听着不同的方言,他们通常有着强烈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讲出来的故事,有趣味有节奏有悬念有包袱,也许早就脱离了故事的原貌,可是没关系,好玩就可以。它们像聊斋一样,被演员越传越远,只是可惜,没有人来记录。”
于是,张译记录下身边的嬉笑怒骂众生相。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周一早晨,单位例会。
团长发现大黄没来,很是生气,给他打电话:“开会了,你怎么还没来?谁让你准迟的?”
大黄在电话里嚷嚷:“我在路上了,堵车。马上到马上到!马上就到!”
团长挂了电话:“他在路上了,那咱们继续。今天,我想谈一谈关于……不对呀,我给这孙子打的是座机!”
张译还狠狠“黑”了把一起搭档表演过的女演员海清。比如下面这段:
海清:你属什么?
我:我属马。
海清:你是哪一年生的?
我:1978年。
海清:1978年,哪一天?
我:2月17日。
海清:哦,2月17日生的,那你是属什么的?
我:我属马。
海清:属马?哦……那你是哪一年生的?
▲张译、殷桃出演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当然,他也勇于拿自己开涮,顺带“自黑”了一把。比如张译陪妈妈买家具:
第一天,我戴墨镜,被人认出来了。
第二天,我戴口罩,被人认出来了。
第三天,我戴口罩加墨镜,还是被人认出来了。
第四天,我什么都没戴,没人认出我。
▲张译、佟丽娅出演《北京爱情故事》
还有一次张译在外面茶馆吃饭,面对“求签名”的熟悉场景,他也没忘记写个桥段:
茶馆服务生拍拍我:“您给我签个名吧。”
欣然接受,正要落笔。
服务生:“我特别喜欢你的戏,李晨老师。”
我张了张嘴:“我不是李晨。”
服务生笑了:“别谦虚了,早就认出您了,帮我签一个吧,求您了。”
我于是签了三个字——张国强。
▲张译2013年出版了《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
回忆起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新兵蛋子的生涯,张译的突出感受是一个“饿”字。看看他怎么描述的吧:
自从参军,我就开始能吃能喝了:运动量那么大,能不饿吗?
在山里的日子,每天繁重训练以后,连队食堂就成了我最亲近的所在。那个连队很穷,每天也无外乎就是白菜和土豆,但是极大的内需、集体抢饭的滋味,让我吃起来特别香。尤其是几乎吃不到肉,我们只好用素食混个素饱。我的个人纪录是一餐23个小馒头,至今战友们无人能敌。至于后来吃的18个扬州富春包子、7张大馅饼,都是小菜一碟。
一到每周五,全连欢欣鼓舞——有红烧肉补。一张大圆桌,四个菜,其中一盘就是诱人的红烧肉。开饭前,各桌都会有值日人员提前把每盘菜平均分成8份,那么实际沦落到各人碗里的红烧肉大概就会有4块之多。谁吃得快,盘子里剩下的肉汁就归谁??一开始大家抢那肉汁,彼此较着劲,又不好在饭桌上直说,慢慢地也都觉得丢脸,干脆心照不宣地轮流享用了,那肉汁大概能沾半个馒头。
有人半夜熬不住了,翻墙出去打酒买肉,我不爱喝酒,就吃肉。15块钱一斤的猪头肉,只消吃上一口就销魂了。
……
编剧史航曾吐槽好友张译:“绝对善良的、细腻的正人君子,同时又是毫无下限的、嬉皮笑脸的逗逼。”
爱猫如命、不拍戏喜欢宅着、知乎上的高点赞用户……多面张译自称重度“猫奴”,愿意叫猫“祖宗”——“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猫我宁愿死去。我私下没事儿就跟着猫屁股后面研究人家尿尿,把猫弄烦了,自己在那儿乐呵呵的。”
一转头,张译又一本正经地告白:观众是赏赐我饭的人,让我有饭吃,有钱养猫,让我能和我的祖宗生活得不错。
文汇记者:许旸
制作编辑: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