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最美的书”之称的《说戏》纸上再现昆曲风情。
上下五千年长河波光粼粼,这光芒折射出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分量,还有代代相传的智慧、风情乃至日常趣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是时下出版圈的热门,最近一批深耕传统文化的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民族文化DNA的提炼与解读,徐徐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令更多人一窥其中深厚丰美。
其中,既有浩大的修史出版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的陆续推出,聚焦传统诗词的读本“诗说中国”系列、《诗的八堂课》等,也有另辟蹊径借昆曲、中药、铜镜切入的《说戏》《本草中国》《鉴若长河》等大众读物。除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典籍出版重镇,不少非专业古籍出版社也策划出版了多种普及本,传统文化的“出版半径”日益拓展。有业内人士谈到,传统文化热的升温,可视作当下对于经典阅读的某种回归和渴求,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感召力。
▲四季山水绵延出的诗情画意,为一代代中国文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图为齐白石所绘《石门二十四景图》之香畹吟樽图。
据CIP统计数据显示,图书市场上近年来和《论语》相关的图书多达200余种,《史记》《红楼梦》也达100多种。也有资深出版人提醒,面对“传统热”的利好形势,出版人不能局限于同质化“炒冷饭”或盲目跟风热点,而要注重创新开掘选题,把好内容关,守正出新,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国史是怎样炼成的?大规模出版工程考验专业整理功力
新中国古籍整理项目中,“点校本二十四史”的重大规模和史料价值,尤其受瞩目。近年来“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已陆续出版了六部,分别为《史记》《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今年中华书局将推出新的修订本,目前计划中的有《宋书》《隋书》《金史》。而作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有望于今年底付梓。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以《史记》修订本为例,编辑团队所用通校本、参校本有十余种,宋元明清最有代表性的《史记》刻本都囊括在内,还有日藏六朝钞本、唐钞本,敦煌写本等。“所有涉及增删正乙的重要改动和重要版本异文均有校记说明。修订组复核了原点校本对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圆括号改补和暗改。我们还特别约请天文、历法、礼制、中外关系等专门领域学者参与到修订过程中来,对一些争议问题展开讨论。”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说。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之《辽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古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3000多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术成果的校勘与采纳。业内公认,《魏书》修订本是在原点校本基础上的全新升级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在所用版本、校勘、标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谈到,中华书局去年图书销售增长约10%,其中最重要的出版物就集中于传统文化领域,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理性,会“挑”整理者、“选”图书版本,因此,专业出版机构要维护好金字招牌必须拿出实打实的“硬功夫”。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
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文化”两个字是挂在嘴边上的词语,可真要说清楚文化是什么,可能往往就含糊其词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的“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集结了全国多名学者,从诗文、书画、戏曲、造纸技术、古代医学等维度切入,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勾勒出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到当下的伟大历程,分《龙凤呈祥》《文苑英华》《今古传奇》《艺舟双楫》《金声玉振》《天工开物》《悬壶济世》等24卷本。在丛书主编之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看来,丛书的最大特色就在这“品”字,“品味”是针对鉴赏的,鉴赏的趣味在于小而精。比如,笺札、册页、短章、小词、曲牌、传奇、盆景、相声都可以称为“小品”,体裁虽小,但浓缩了精华。
激活阅读兴趣,以小见大“解码”东方美学
如今,不光是学术性较强的古籍销售呈现上升势头,面向非专业读者的大众类传统文化读物,也迎来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少“小而美”的图书,从戏曲、古代器物、膳食等线索爬梳出传统文化璀璨的一角,以小见大“解码”东方美学。
▲《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探寻铜镜的微观世界
有些大众读物糅合多种图文资料,为研究提供多重参考证据,也提升了阅读体验。比如,《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探寻铜镜的微观世界,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以“佳人览镜”为例,这一浪漫温情的主题,是铜镜与文学艺术结缘迸发出的天成之作,尤其适合综合研究。作者将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镜与唐墓彩绘陶俑、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三国墓葬出土漆盘、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挥扇仕女图》《女史箴图》等文物、壁画和图画资料相比对,多角度呈现古代美人对镜梳妆这一题材,立体复原了古人使用铜镜的场景。
比如,“磨镜客”篇章,通过历史文献中“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现”的记载,唐诗中“长在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穷”等文本、图像实物,考证磨镜客走街串巷的生活场景,这一古老职业跃然纸上,仿佛“活”了起来。
▲《本草中国》挖掘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
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本草中国》,将同名纪录片的视觉呈现转换为完整文本,娓娓道来中华药材的技艺与原理,挖掘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书中增加的“岐黄药话”板块,选取了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记载,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高清药材图选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多幅彩图,兼具观赏性与收藏性,人文情怀呼之欲出。
▲翻阅《说戏》,仿佛亲历昆曲表演的一唱三叹
有的图书以“高颜值”设计、“二次元”话题构思取胜,创新挖掘传统文化这个大IP,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将昆曲从舞台“搬”至纸上的《说戏》,大胆摸索图书的装帧设计语言,以昆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柯军与戏迷少年的台前幕后交流为主线,串出柯军对11出经典昆剧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压箱底的昆艺秘技等,这些剧目被印刻在柔软的帖纸上,以手工装订方式被记录下来,翻阅书页,仿佛亲历了昆曲表演的一唱三叹。这本书曾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读者不但收获了大量关于戏曲的知识,也能直观感受艺术与图书融合的设计之美。
▲《皇上吃什么》还原鲜活的中国宫廷饮食风物
而《皇上吃什么》则以第一手资料加风趣解读,还原鲜活的中国宫廷饮食风物,故宫专家团队把关史料力求准确权威。“紫禁城里的粽子,甜党赢还是咸党胜?”“重华宫茶宴:揣只茶碗带回家”“李鸿章告诉你,这碗传承百年的牛肉汁究竟什么味道”等每节标题话题性十足,全书从细节着手,详细讲述了清朝皇宫内的饮食制度、花样菜式、皇室食器、时节食俗等,刷新了读者对传统饮食的认识和想象。
比如,康熙皇帝惯用一套12只酒杯,一月水仙杯、五月石榴杯、十月芙蓉杯等,落有青花篆书“赏”字印款,诗、书、画、印集于一体,透着雅致的文人趣味,这十二月花神杯正暗藏着当时历史风俗的文化密码。
诗不在远方,人人可触“诗意”人生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浸透着古人喜怒哀乐的古诗词,能带来生命和情感的启蒙教育,也是当下传统文化出版的重要分支。中华书局《中国诗词大会》一年来销量四五十万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新注》一再脱销,各类诗词文化日历书销量喜人。
▲九卷本“诗说中国”丛书
“诗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镜像。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诗歌能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在学者看来,“诗说中国”丛书或落脚于古代至情,体验古人的闺情婚恋、相思离别、悼亡哀怨;或着眼于礼仪,阐发诗中的宗庙祭祀、婚丧嫁娶、长幼尊卑等政治与生活礼仪;或聚焦于耕读,感受诗中的渔樵耕作与读书之乐;或感觉于饮食,展示诗中的甘醇玉馔,品尝舌尖上的中国味道;或游历于山水,体验诗中的林泉高致、山水情怀。这套300余万字丛书分《诗语年节》《情寄人生》《家国情怀》《铁马冰河》《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乐舞翩跹》九卷,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以散文式笔法、诗书画结合形式探寻历史中的生命力。
▲“康震书系”十种
“诗歌并非都在远方。每个爱诗的人,都能通过阅读诗词,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民族根基,为生活中的问号寻到精神出路。”学者康震近期推出书系十种,含《康震讲诗词经典》《康震讲诗仙李白》《康震讲诗圣杜甫》《康震讲韩愈》《康震讲柳宗元》等,以唐宋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词人为对象,兼历史人物背景和古典诗词点评,品读独到。
▲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诗的八堂课》最吸引人的,是作者关心的诗学问题以及“抽丝织锦”展开问题的方式。且看这八课题目:“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这些大多来自古典诗学体系的关键词,具有普遍的命名能力,它们可用来总结中西古今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全书以这八个关键词为枢纽,阐述了经典诗歌的内核生命力。
▲学者程千帆《读宋诗随笔》
说了唐诗,不能不聊聊宋诗。唐宋诗歌犹如双峰并峙,成就皆高。文史学者程千帆在著作《读宋诗随笔》中精选代表性宋诗百余首,并援引学者观点中关于唐诗与宋诗的微妙区别:唐诗如芍药海棠,械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
继“品诗词与人生”系列后,学者郦波新书《唐诗简史》,则生动讲述了唐代“文艺青年”的52种浮沉命运。比如,年仅27岁就去世的诗人王勃,在学者郦波的笔下,被寄予了更多对生命的思索。
▲《唐诗简史》讲述唐代“文艺青年”的52种浮沉命运
郦波写道:如果命运能够稍稍眷顾一下天才的王勃,大唐会不会出现两个李白呢?如果不曾写那篇斗鸡文,如果不曾情急之下杀官奴,如果不曾明月不归沉于碧海,那么已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己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学识、才情,会不会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个盛唐来呢?人生的命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好在王勃之后还有李白,好在王勃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先声夺人,宣告了盛唐的到来。
谁说读诗,不是阅人?重温前人“捻断数根须”的吟诵,观照你我他的人生。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出处。| 均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