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佛》 阿艾石窟 约公元8世纪 高146.7厘米 宽88.5厘米 赵丽娅 临摹
继山西古代壁画集结上海博物馆之后,申城将有幸一睹又一批历史文化遗产的风采,那便是来自新疆龟兹石窟的壁画艺术,以及来自甘肃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彩塑艺术。2月3日至5月28日,总计80件艺术瑰宝,全程跨越5000公里,将登陆喜玛拉雅美术馆2018开年之展“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这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首次亮相上海。
“佛国山水”是喜玛拉雅美术馆“文明的对话”系列展览第三部,携手新疆龟兹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呈现。这个系列的前两部,都曾给申城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分别是2015年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敦煌:生灵的歌”,前不久与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及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展示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通过对话融合达到的各自艺术巅峰后,这一系列展览再次回眸历史,更进一步亦更加久远地探寻逾2000年前中西方文明沿丝绸之路从当时的新疆龟兹至甘肃麦积山交流碰撞所激发的艺术光芒。
▲《龟兹供养人》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14窟 约公元6世纪 高134厘米 宽200厘 郭峰临摹
西域龟兹古国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荟萃之地。东西方文化沿着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不断地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灿烂的古龟兹文化,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所表现出跨民族、跨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与多元化创造,成为人类文明与文化艺术发展承前启后的历史典范,举世瞩目。
龟兹石窟是古龟兹地区(即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拜城、新和等县)大小二十余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包括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遗存洞窟700余个,保存壁画近10000平方米。她地处葱岭以东,介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间,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结晶,表现了从公元3—13世纪佛教艺术的杰出创造和高度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内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也为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宗教艺术、民族民俗、音乐舞蹈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尤其是壁画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成为龟兹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具有历史的和审美的突出普遍价值,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新疆龟兹研究院此次特甄选39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龟兹石窟壁画作品来沪,让观众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
▲《一佛二菩萨组像》 麦积山第44窟 西魏 菩萨像:高140厘米 宽68厘米 厚16厘米 佛像:高 171厘米 宽106厘米 厚65厘米 孙靖 临摹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历史上虽经多次地震与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以其序列完整、技艺精湛的众多北朝泥塑最为著名,其泥塑技法细腻、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是国内石窟寺中保存北朝泥塑时代延续最完整的石窟寺,也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代表之作。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塑和壁画的有机结合,尤以雕塑著称于世。不论是早期的古朴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浑润饱满,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宋代世俗化的造像风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富于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系统地反映了我国从十六国后秦到北魏至明清雕塑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非常完整的雕塑史。此次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精选了多件代表性精美壁画及彩塑作品赴上海展出。
展览将全方位展示丝路瑰宝艺术魅力和历史与当下文明对话盛景。新媒体等技术在展览中的运用,将调动起观众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感官;多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也将从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时尚潮流、寻常生活等方面多维度展开文明对话交流。
作者:范昕
编辑制作: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均展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