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现场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展览现场(图/CFP)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展览现场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展览现场(图/CFP)
本报记者 范昕 实习生 钱雨彤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一批高品质艺术特展于国内多个城市涌现。为观展而排起长队,为艺术而悉心等候,成为很多人新鲜又难忘的体验。
这道亮眼的文化风景线背后,恰恰是大众不断升温的文化热情,日益增长的鉴赏能力。今天,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地从物质领域走向精神领域。
借由这些盛况空前的超人气展览,博物馆、美术馆对于文化精品的供给能否再给一把力? 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深层兴致能否被进一步激活? 新开启的2018年,愿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期待。
———编者
这一年,我们记住了这些艺术特展———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秦汉文明”展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
“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
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Immersive Light”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金字塔·不朽之宫”展
……
底蕴深厚的“国家宝藏”,吸引观众排队争睹
这一年,一批热门展览因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国家宝藏”而备受瞩目,由此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博物馆热”。每一件文物都有着传奇的前世今生,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一起翻开历史这本大书,打开中华文明的磅礴格局。
2017年最热的展览,非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莫属。9月15日至12月14日的展期内,这一展览累计观展人次150万。即使在非节假日,观众也要排上至少两个小时的队伍才能步入展厅。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然后才有淡彩。所谓青绿山水,是一种工笔重彩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因其多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设色,便以此得名。它创自唐代,经几代画家发展传承,至明代形成一个高峰。故宫博物院在青绿山水画的收藏上有突出优势,展子虔的 《游春图》,赵伯骕的 《万松金阙图》,王诜的 《烟江叠嶂图卷》 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而此次展览的明星画作,从展览题目即可见一斑,是北宋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唯一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12米巨幅长卷,是一个少年画师的雄心与野心,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细致入微的笔法则显出其艺术创作的精致与老练。随着卷轴缓缓打开,画面空间逐渐展开,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还有隐藏其中的亭台楼阁、桥梁渡口,以及人们幽居、捕鱼、观瀑的山野闲趣,令观众一个个屏息凝神,直想趴在玻璃上一点一点地看。为了这次展览,故宫还为《千里江山图》 定制了新的展柜,使作品得以全卷打开。在以往的几次展览中,由于展陈条件的限制,作品都只是部分展出。难怪有观众直言:“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现在回想仍旧觉得非常值得。”
和故宫博物院遥遥相对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样用一场年度大展吸引了广泛的关注,那便是9月17日至11月30日举办的“秦汉文明”展。展览是去年春夏之际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帝国时代:中国秦汉文明特展”的“升级版”,当时这个展览在北美吸引35万人次观众前去观展,掀起一轮“中国风”热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创立“皇帝”称号,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恢弘序幕就此拉开。秦朝设立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汉朝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继续发展和创新。秦汉时期的中国创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它奠定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明”展从全国33家文博机构精选出170件组、3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 “国宝级”展品约占45%,包括人们熟知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兵马俑、“皇后之玺”玉印、最早的纸绘地图、“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秦汉时期的重要考古成果,展示出辉煌的秦汉文明。
来自敦煌的“国家宝藏”则在成都引发观展热潮。2016年年底,成都博物馆推出跨年巨献“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三个多月展期中,共计有100多万人次观展。此次展览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敦煌艺术大展。展品绝大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包括八个精品复原石窟,10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2尊敦煌彩塑临摹复制品,70幅敦煌壁画临摹复制品,自魏晋南北朝到元代,均为各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再现了敦煌的辉煌历史。如果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敦煌,那么这次展览则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敦煌艺术的无穷魅力,关于敦煌的想象,从此有了真实的落脚点。
炫酷的“浸入式”观展体验,刷屏网络也圈粉无数
这一年,我们身边的现象级展览中,出现了一类超越单一视觉感官的“浸入式”艺术项目。这正是一股正在全球各地蔓延的艺术热潮。数字时代,艺术的维度不断得到扩展,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相比站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之前,沉浸在互动式艺术作品中,观众拥有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
创造一个美轮美奂虚拟世界的“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去年5月20日至11月19日登陆佩斯北京画廊期间,火爆的参观人流令其所在的798艺术区交通几乎瘫痪。这是TeamLab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此前展览在世界多地巡展时已深具“网红”体质:米兰世博会创下排队八小时的纪录,东京个展吸引近50万人次参观,每到一地都曾引发社交网络刷屏现象。
TeamLab不是一位艺术家,而是由400多位专业人士组成的技术与设计创意团队,2001年创立于东京。他们中既有画家,也有程序员、工程师、数学家、建筑师、网页设计师、图像设计师、CG动画师、图文编辑等。这样一群人,像是“理工感与艺术感的奇妙结合体”。此次TeamLab带到北京的“爆款”展览,包括12件作品,每一件都是用高科技展开的一段奇幻之旅,观者的沉浸式体验也成为了艺术的组成部分,人们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和手中的智能手机去“遥控操作”作品。其中有一片梦幻虚拟花海,几乎让每个置身这件作品的观者都变身“自拍狂魔”。洒在墙上、地上、人们身上的那些斑斓花影,不断发生着变化,观者的一举一动———无论是近距离的凝视、伸手触摸甚至是践踏花朵都会影响花的诞生、绽放乃至凋谢枯萎。创作团队声称,利用实时运算技术打造出的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且一旦凋谢就不会再重生,与每一朵花相遇的瞬间,都将只有当下一刻的机缘。
在上海,同样有一个浸入式展览堪称热门,那便是去年1月21日至5月 21日亮相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詹姆斯·特瑞尔中国首场个展“Immersive Light”。五个月的展期内,展览共吸引近六万人次观展,要知道,它的门票高达180至200元,可以说是国内最贵的展览之一。
尽管詹姆斯·特瑞尔是当今世界最为出色的光影艺术家,有“光的魔法师”之称,但这或许只是一个在艺术圈名声大震的名字。展览爆棚的人气,其实更多地来自炫酷的观展体验,以及作为“拍照圣地”积攒的谈资与美誉。特瑞尔善于使用“光与空间”作为媒介,来表现与探索人们对于感知、感官刺激、空间转换的视觉与心理反应。在他的作品中,光是观众能够感知的绝对主角,利用光的神奇特性,营造出混淆时间、空间、视觉感受的世界。此次特瑞尔带到上海的13件作品,分别为观众提供13种不同的观展体验,让人们感觉“就像是进入13个美术馆一样。”其中,《全域装置》 堪称展览中的大型“狂欢”装置。这是一个干净得只剩下光的空间,光芒颜色或缓慢变幻、或频繁闪烁。在这样纯粹的场域中,艺术家模糊了空间边界,观众丧失了对维度的感知,仿佛置身外太空、云雾中、暴风雪里,时刻处在难以抵挡的惊异中。
饱满“正能量”的传递,激荡着观者的心灵
这一年,时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批有着满满“正能量”的艺术大展在全国多地涌现,以精神价值引领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引发观展热潮。
10月28日于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就是其中的代表。展览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好评,两个月累计观展人次突破30万。面对公众火热的观展需求,主办方也一度将该展览的展期延长。
这是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凝聚了沪上几代艺术家的心血之作,涵盖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年画、宣传画等多个画种。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96年卓越历程的96幅作品,以石库门为起点,以富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心怀宏大理想、情系广大人民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借由此次展览,人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很多深入生活的作品,如林风眠的 《轧钢》、沈柔坚的 《船坞中》、陆俨少的《新安江上》、吕蒙的 《造万吨轮》、谢之光的 《万吨水压机》,颜文樑的 《造船厂》,陈逸飞、魏景山的 《开路先锋》,沈嘉蔚的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程十发的 《我们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 等。站在这些作品前,有观众坦言,即使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们笔间纸上留有的生活温度。展厅里,一面大大的留言墙上贴满了观众观展后意犹未尽的感言,其中不乏外语书写的留言。
11月17日至26日登陆中国美术馆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当地观众的高度关注。短短十天展期内,展览吸引13万人次观展,其中展期内首个双休日,参观人数即已突破两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这一次,中国美术馆将压箱底的宝贝几乎悉数捧出,呈现百余年中国美术之路。从展览精选出的200余件 (套)近现代名家大师作品中,两条脉络历历可见,一条从晚清赵之谦、何绍基开始,到民国初年海派任伯年、吴昌硕诸家承上启下,再到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从传统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新路;另一条是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融合中西,油画、国画双管齐下,传承与引进相结合,开宗立派建构学术体系,到吴作人、吴冠中发扬各自传派,登上艺术高峰。
此次展览之所以深受人们的热捧,在于艺术大师、名家经典之作云集,更在于展览传递出的满满的正能量。在时代主题发生转变、古今中西艺术融汇激荡的语境下,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都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直面挑战,从实践创新中重新鼓荡起中国美术的堂堂士气、振作起民族精神,为中国美术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质予人以力量。
以正能量激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还有一位艺术家的个展———“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去年5月亮相中国美术馆,12月移师浙江美术馆。连日来,观展人群中甚至不乏明星的身影。
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共展出来自中国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机构的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回顾、梳理潘天寿的艺术人生,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画面对西风东渐的严峻挑战时,潘天寿曾以杰出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强大创造力,表明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也曾建构起中国传统精神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传习和继承的人文系统,奠定当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意识基础。展览予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人们发现,无论潘天寿画什么,画鹰画荷画松画山水,都有奇特的构图,将绘画结构的张力推到边缘的极致;他的画尽管未必都是大尺幅,却总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刚劲有力的笔触和喷薄而出的雄浑霸气。
悠远多元的世界文明,丰富着人们的认知
这一年,这样一类展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出国门,就可以一窥悠远多元的世界文明。如相继巡展至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河南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主题展都是其中的代表。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记载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在与观众的一眼万年中,丰富着人们的认知。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登陆上海博物馆之前,已经列入上海观众的行程计划表。自去年6月29日开幕以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每天上博开门之前,总能看到门口有大量观众早早排队。在三个多月的展期里,上海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40万人次,平均排队时间四小时。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去年带到上海的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 (组)文物,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讲述200万年的浩瀚文明。这是其全球巡展的第九站,此前还曾亮相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样积攒起高人气。
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划分为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创新与适应、变革与调整、邂逅与联结、我们制造的世界九个部分。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是浓缩的历史故事,见证了人类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交融,体现出一种宏大的世界史观。在序厅展出的是展览的第000号展品:佘盆梅海特内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埃及木棺,但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方: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 (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地区),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开宗明义,人类文明不是割裂封闭的,而是不断交流融合。
神秘的第101件展品也值得一提。中国国家博物馆挑选了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 (WTO) 的木槌和签字笔,而上海博物馆则展出了一枚由100组文物精心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作为展览中最特别的展品,契合了当今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显示出拥抱未来的态度。
去年12月8日登陆河南博物院的古埃及文物主题展“金字塔·不朽之宫”,也是一开幕便盛况空前。展览首日,距离开展还有近一小时时间,观众就在展厅门口排起长龙。从上午11点开展到下午5点闭馆,客流量一直保持高位状态。
此次展览分为日常生活、神的居所和葬礼仪式三个部分,展出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最有代表性的144套235件珍贵文物。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是世界第二大埃及博物馆,古埃及文物藏品十分丰富。本次展览的展品跨越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4世纪近三千年时间,其中一些文物更是首次向公众展示。
提到古埃及,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神秘的木乃伊。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包裹严密的木乃伊,距今约2700年依旧完好保存。此外,还有多件动物木乃伊。在当时,木乃伊的制作反映了古埃及人独特的死亡观念。但另一方面,这些木乃伊也代表着古埃及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除了木乃伊,展品还有神祇和法老的雕像、护身符、陪葬品和化妆品等。其中一件狮头女身的塞赫麦特雕像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古埃及文化里,塞赫麦特是埃及法老的战争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