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狼2》剧照
独孤岛主
回到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在动作片中大显身手、却往往担纲反派的吴京,将会创造中国电影的奇迹———《战狼2》 总票房过了56亿元,超过上一部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创造者 《美人鱼》 近一半,吴京作为当下最活跃的动作演员,同时亦是作为导演,被推到风口浪尖。
作为10来岁就成为全国武术少年组冠军的专业选手,吴京的成长之路,很容易让人想到他的同队师兄李连杰:1996年,他被袁和平发掘出演《功夫小子闯情关》,这颇似当年张鑫炎选中李连杰,《少林寺》 一飞冲天。但时过境迁,当李连杰投身香港影坛,那是动作类型电影最为风光的1990年代,而吴京崭露头角时,赶上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的年轻优势,败给个人特色的匮乏。不同于成龙的京剧杂耍、李连杰的招式潇洒,吴京在出道时,并未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以至于他虽凭 《太极宗师》 成名,却不能再接再厉,反而陷入瓶颈期。
《战狼2》 大获成功之后,回过头去看吴京早期的电视剧集作品,无论是 《小李飞刀》 的阿飞,抑或 《乱世桃花》 的裴元庆,多少都带有一点翩翩佳公子的味道。而英雄的崛起,需要时势锻造。正如李小龙在1970年代将“功夫”打入西方世界,成龙在“后李小龙时代”凭借以退为进的动作策略打造普通人英雄,每一代人势必要回应每个时代变化中的诉求。在吴京所处的时代,香港影坛虽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动作类型片模式,但整体开始走下坡路,而当时的国产或合拍电视剧集无法适配“功夫小子”这类角色,武侠电影或武侠剧集,都已经过了最风光的时候。李安的 《卧虎藏龙》成为“新派武侠”的里程碑,其核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基于演员纯正武打功底的奇技淫巧与克敌制胜,转向更为西方化表述的人心和人性探索。《卧虎藏龙》 在西方大受欢迎,呈现了一种全球视野下对中国功夫片的再审视。而吴京其时属于比较传统的表演路数,自然难以获得青睐。
在《战狼2》 引发的讨论中,最为突出的是吴京所扮演的冷锋在不同场合为“中国形象”正名,前后两部“战狼”,冷锋这个角色一以贯之的是一种“中国形象”的正能量建构,对于提振国人身份认同与自豪感,是有正面意义的。同时不可否认,影片团队中所包含的中国香港和美国好莱坞的班底,汇成一股全球化的合力,才令这部中国动作类型片具备几乎可以与国际通行大片相媲美的规模。吴京2000年之后的10余年中,以纯粹的打星形象出现,情形有点类似1990年代的周比利、卢惠光等,且许多时候他承担了反派角色,最典型是2005年的 《杀破狼》,他在片中几乎没有台词,是个一出场便大开杀戒的杀手。在 《男儿本色》 《夺帅》 等作品中,吴京固然强化了自己的打斗形象,然而单纯的“身手”并不能助益于表演,更无益于一个明星的自我形象建构。可以说,他所身处的泛娱乐化生态,限制了他的发展:既不能够如成龙一样以独特功夫特质打开天地,亦不能够化身俊逸小生。
看不同的视频访谈中,吴京的谈吐是开朗的,个性率真是他给大众的直观印象。从第一部联合导演的 《狼牙》 及至 《战狼》,到如今成为现象级影片的 《战狼2》,近10年来吴京在电影创作中寻回自主权,平衡了个人表演风格与类型片创作,从中找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中国军队军人题材的当代电影,在电影本体方面,对于建立类型片的动作奇观和场面营造,能力相对薄弱。而 《战狼》 系列,从剧本创意到打斗场面的营构,都经历过相当长的磨合期,达到相对完备的类型化思路。吴京从追求本人的表演风格,转型为把控全局的电影作者,以对影片整体风格的把握,发挥他的所思所想。
确切说,吴京并非从传统意义上“作者电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战狼2》 是跳脱了小众趣味的新型作者电影。影片的打斗设计和剧情设定思路,在华语电影史的维度上是前所未有的。影片中的吴京,很难用传统的表演分析来定义,“冷锋”的形象,化身成为中国主体意识觉醒的符号,并且,这种“觉醒”带来的“崛起”,处处流露着自觉的和平意愿。《战狼2》对于故事发生地的设定、以及对抗对象的审慎选择,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成熟的电影创作者所作的全局考量。吴京所表现的姿态是“干净,简单”的,正是如此,令其在沉浮20余年后,得以在电影资本风云变幻的拐点,成为现象级的人物。
(作者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