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白毛女》今晚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徐璐明
从1955年到2017年,一个日本芭蕾舞团一直在坚持讲述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并且一讲就是60多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作为本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白毛女》今晚在上海大剧院演出,68岁高龄的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森下洋子本人也将出演“喜儿”。
“他们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昨天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日本,没有谁像松山芭蕾舞团那样有着这样浓厚的中国情结。他们用芭蕾艺术向世界介绍中国。真正的艺术,无分国界。
“《白毛女》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国的故事”
很多中国观众也许并不清楚,最初将《白毛女》搬上芭蕾舞台的正是松山芭蕾舞团。上世纪50年代末,以《白毛女》为缘,松山芭蕾舞团开始了与我国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交流和往来。
位于东京港区南青山的松山芭蕾舞团由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共同创建于1948年1月。自建团之日起,该团就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为主导开展艺术活动。有趣的是,正是这个目标,把他们引向讲述中国故事的60余年。
1952年秋天,清水在东京江东区的一个小会堂里看到了电影 《白毛女》,深受感动,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将其改编为芭蕾舞,搬上日本的舞台。当时,他们只看过电影,手里什么资料都没有,因此,他们给中国戏剧家协会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提供有关 《白毛女》的资料。
1953年底,他们收到当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的回信,信中附了歌剧版《白毛女》的剧本和乐谱,以及舞台剧照。1955年2月12日,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上演。
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一直以来都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观众看完经常饱含泪水、起立鼓掌。松山树子就曾回忆:“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芭蕾舞《白毛女》的首演,我亲自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我只是拼命地跳舞。谢幕的时候,观众的掌声经久不停。我看到前排的观众都流着泪水,有的甚至大声地哭了起来,台上的演员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流着眼泪谢幕”。
“在古典芭蕾里,女主角的角色通常是女王、公主,像‘白毛女’这样从苦难走向新生的角色,在芭蕾舞史上是第一次。”清水正夫的长子清水哲太郎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白毛女》的故事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日本观众,是因为这位女性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角色。“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白毛女》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国的故事,更是世界关注的女性解放的历史。”
14次访华演出,记录了一段“芭蕾外交”的历史
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这两位创始人在前期为芭蕾舞团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而长子哲太郎和儿媳森下洋子则使松山芭蕾舞团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日本顶尖的芭蕾舞团。在60余载时间里,松山芭蕾舞团已经14次访华演出,谱写了一曲曲“芭蕾外交”的生动乐章。在松山芭蕾舞团的练功房后方,挂着“昔日之恩,无以为报”八个大字和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原来,森下洋子于1971年访华时第一次见到周总理,那时她刚接替松山树子扮演“白毛女”,总理叮嘱她“喝水不忘挖井人”。森下洋子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1955年国庆晚宴。正值宴会高潮,周总理突然说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宣布,只见他笑盈盈地领着两位中国女性走到松山树子面前:“朋友们,这里有三位白毛女。”总理将演歌剧《白毛女》的王昆和演电影《白毛女》的田华介绍给了松山树子,也将演芭蕾《白毛女》的松山树子介绍给了中国。
1958年,松山芭蕾舞团一行46人,应周总理的邀请进行为期2个月的第一次访华演出,共演出28场。代表团先后在北京的天桥剧场、上海的人民文化广场等地公演 《白毛女》《胡桃夹子》等剧目。
1971年,松山芭蕾舞团第四次访华演出,周恩来总理前来观看演出,并送了舞团一整套 《白毛女》 的服装道具。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职员悲痛不已。为了纪念周总理,他们再次精心排练了《白毛女》,并于1978年来到中国。在人民大会堂的招待会上,邓颖超也亲临祝贺,她说:“恩来走了,我来代替他。”
“她可以为芭蕾奉献一生”
时光转到了2017年。松山芭蕾舞团这回是带着《白毛女》第15次到中国。68岁的森下洋子在来华前表示,她将穿着当年周总理送给舞团的舞服,跳满全场。
森下洋子1948年12月7日出生在日本,从三岁开始学习芭蕾,展露了极高的天赋,15岁就演完了全幕 《天鹅湖》,是日本的顶尖芭蕾舞者。目前,她也是世界上仍在舞台上继续演出的少数高龄舞者之一。
作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第二代“白毛女”,辛丽丽与森下洋子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森下洋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台上跳芭蕾,可以为芭蕾奉献一生。”辛丽丽回忆说,森下洋子60岁的时候还在跳《胡桃夹子》。她当时边看边哭,觉得她为了艺术到了痴狂的程度,这种精神让人震撼。“我看到她每天和年轻人一样躺在地上练习基本功,当时就劝她,别这么拼。她却说,自己就是为芭蕾舞而生的。你能感觉到,她对艺术、对芭蕾是真爱,是用生命来爱。”
从老清水夫妇,到哲太郎和森下洋子,他们一家人对中国的感情以及中国芭蕾舞的关切,让辛丽丽感动至今。她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上芭的业务水平,森下洋子曾来到上海,无条件传播芭蕾艺术,教上芭演员跳清水哲太郎版本的《胡桃夹子》,分文不收。而当辛丽丽提出要向松山芭蕾舞团购买跳舞用的地布时,清水正夫马上表示,将地布送给上海芭蕾舞团。“他说这是为了中日友谊,要振兴我们亚洲的芭蕾、中国的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