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刊》从上图馆藏的历代钞本日记中精选65种影印出版。(资料图片)
近日,《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全八十六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丛刊》从上海图书馆藏的近600种历代钞本日记中精选出65种予以影印出版。这些日记出自清初到民初的49位朝廷高官、文化名流和收藏大家,它们大多数为孤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正史中无法见到的诸多历史细节,却在这些私人日记中留下真实印痕。
慈禧命潘祖荫题诗,潘祖荫不胜其烦私下找人代笔
日记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献。这种自我叙述的个性化文本,既是写作者个人当下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其所处社会的真实反映。以此次出版的 《丛刊》 为例,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荦荦大端之史事、棋琴书画的闲情逸致,也有生老病死、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常态叙述,让人如临其境,增广见闻。
比如,清人范其骏所撰的 《庚申褉湖被难日记》,记录了咸丰十年四月初二至六月初八两个多月间太平军攻打苏州城和吴江的情况,这些内容有助于后人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影响。而从廖寿恒的 《抑抑斋日记》 中,人们可看到晚清新政推行的秘闻,作者亲历了慈禧太后的“面谕”“谕令”,如“命将康、刘、林、杨、谭、杨六人处斩”“命拟懿旨定康有为罪状”等情景,还有他为康、梁向光绪皇帝传递密信的记录。
有学者认为,那批朝廷高官的日记对于了解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王际华入直武英殿的日记,对宫廷见闻、乾隆皇帝的活动记录得颇为详细,其中包括了清廷宴请琉球使臣、高丽使臣的情景,以及赏赐琉球国王的物品细目。杨泰亨入直内阁的见闻在其 《杨泰亨日记》 中也有体现,比如童介山自山西解饷归来,述山西巡抚沈桂芬对属下二百余州县官员考察的情形,因“捐班过多”,从“试以策论”改为“面试,默写履历”,结果丑态百出,官员素质之差折射了晚清官场之腐败。潘祖荫的 《潘文勤日记》 对朝政得失倒是不作评价,却对受赐和人情往来记录得颇为详细。该日记中还有对慈禧皇太后差办之事的烦扰记录,比如,慈禧将所作赏赐臣下的绘画命潘祖荫题诗,派他为内宫、园囿题写殿名、门名、船名和匾额、楹联,潘祖荫因不胜其烦而私下找人代笔。
张廷济日记中不少诗文,未收入进其自刻本《顺安诗草》
稿本日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着文本研究价值。比如,张廷济的 《清仪阁笔记》 中有不少诗、文、铭、联等作品,未收入进他的自刻本《顺安诗草》。日记中的诗词初稿,也有助于校勘和辑佚,比如查慎行在 《南斋日记》 中附有众多个人诗作,与日后结集 《敬业堂诗集》 卷三十一 《直庐集》对比,其排序、文字时有不同。有些人还在日记中抄录其他人的诗文,如 《杨泰亨日记》 中抄录了古今名篇、同僚友人诗文、楹联达六十余篇。此外,何绍基、潘曾绶等人的日记中保留了丰富的书画史资料,《何兆瀛日记》 中有丰富的民间戏曲史料。
日记稿本封面、副页和正文页上的标注、题跋、印章、眉批,对人们认识日记的传播源流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何绍基 《蝯翁日记》 钤有“均斋收藏”“翁同龢印”“蝯龛无赏”“旧山楼珍藏”“铁如意人家”等印,可见此稿自1835年之后历经多人收藏,并有翁同龢、丁祖荫跋。翁同龢跋曰:“蝯叟乙未归湘日记一本,余以数十钱得于打鼓担上,蝯叟知之索观甚急,后仍还余,余谓叟‘王氏琼箫同行’一语何遽涂去耶? 叟亦大笑。”此跋道出一段日记收藏与涂改的内情。
学者认为,《丛刊》 体察日记文献传播特点之外,也承载着图书馆前辈保护典籍的深厚情怀。清代后期私人日记浩如烟海,“几乎超过先代日记总和”,但创作之“浩”已非今天存世之“海”,抢救保护和整理出版,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