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的年轻人、不计付出的父母,两代人的温情是贺岁档真正该有的暖意。图为《一切都好》剧照。(片方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2015年翻篇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数据,去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在12.6亿人次观众的支持下,票房增幅达48%。但红火的数字面前,一个显而易见的缺口却很有可能让不少人心头空荡荡。“这一年里,国产片彰显了技术、胆识、想象力等以往的短板,但在新旧之交被称作‘贺岁’的档期里,最平常生活里最质朴的温情,却是国产电影的稀缺品。”清华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尹鸿感慨,直到跨年时分,由张猛导演,张国立、姚晨等主演的《一切都好》才让五味杂陈的“贺岁”电影,补上了贴近现实与素朴情感的温和调料。
《一切都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影片最弥足珍贵的一点,是抛却远离生活的奢华场景、抛却所谓时尚标签。有评论说它质朴得没有丁点儿装饰,却让银幕前的观众看到了自己最熟悉的你我他——漂泊在外为人生打拼的孩子,以及平凡伟大不计付出的父母。
贺岁档早已远离“家”的定位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算是内地市场第一部贺岁片,但如今的贺岁档已经远离它最初的定位。”上海大学教授聂伟一直在关注贺岁片的动向,他说,如果说当年《花田喜事》《家有喜事》《八星报喜》等影片都是围绕过年回家、团圆等传统度身订制的合家欢产品,那么如今的贺岁档早就偏离最初的意义。
近些年贺岁档片单,无论是正在热映的《寻龙诀》《唐人街探案》《老炮儿》,还是前两年震动过票房的《一步之遥》《匆匆那年》《澳门风云》《智取威虎山》《西游降魔篇》等,几乎都与回家或团圆的“贺岁”主题无关。2010年宁浩执导的《人在囧途》虽然其故事以过年回家为背景,但上映时间是在6月,与观众的情绪有“时差”,更重要的是,回家对于《人在囧途》而言不是中心思想而只是叙事前提。
作为重要的市场时段,贺岁档里亲情电影的空白,何尝不是整个国产片市场里对该类题材的视若无睹。单以2015年为例,我们有聚义江湖麻利爽快的《老炮儿》,有一个悲剧也是一道拷问的《一个勺子》,有凝视深渊过久阴郁不断的《烈日灼心》——可以说,现实题材不再是国产片触不到的背面,但能让每个人心底都泛起涟漪、同时也是人生核心元素的亲情,却因不够戏剧、不够胶着而“不值一提”。
此时此刻,《一切都好》的出现也许不会艳惊票房,但应该可以温润人心。
亲情电影可以有家还有国
《一切都好》翻拍自意大利经典影片《天伦之旅》。无论在哪里,两代人的关系有嚼不尽的意味,也能构成亲情电影永恒的主题。《一切都好》中,张国立饰演的父亲,在现实和梦境中,在过去和未来里交替游走着。4个儿女的人生路上,他的陪伴是缺失的,但也是完整的。2000多封家书的存在,让他没有错失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却又错过了他们所有的成长。于是,他挨个到孩子们生活的城市寻访,是想补回缺失的部分,也填上心坎里的缝隙。
观影时,观众能很轻易找到亲情点的共鸣。譬如父亲发现儿女们的生活比描述中不堪时,普遍的情绪触点交织在善意的谎言中。大家会想起,人生而立后,对父母报信的准则永远只有一条——报喜不报忧。而《一切都好》还会叫人明白,这是一个轮回。小时候,父母让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那些痛苦与艰难都被善意掩藏。长大了,两代人有时都会选择躲进谎言的光晕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心”,这是世间美好的欺瞒。
导演张猛说:“我想拍一部电影给父亲。”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多。因为他的镜头语言里,没有为了描述亲情而描述亲情,而是把人类普遍共通的亲情融入到社会家国的维度。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谈到:“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家人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同样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现状。”在这点上,片中4个儿女拼贴出的便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欢;他们面对的选择,亦是当前社会大众普遍思考的话题,譬如婚姻还有创业,都是社会热议的焦点。
《一切都好》没有绕开这些问题,而是直面了矛盾。张猛在解答这些问题时,也没有居高临下的乏味说教,而是一步步丝丝入里地走进人心。正如有评论说,该片的出现,注定不会在眼下的喧嚣市场里掀起波澜,但却有可能让人心在新年之际停泊在家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