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印度音乐剧《宝莱坞歌舞盛宴》。
图为《丝绸古道上的青花瓷》。
图为陕西歌舞剧院原创歌剧《大汉苏武》。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创“一带一路”艺术节联盟,第一次做了主题策划先行的尝试。
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艺术节特意把主题展演引进上海,邀请“一带一路”版图中的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加艺术节。其中包括站在丝路起点上的陕西歌舞剧院,他们的原创歌剧《大汉苏武》无论从主旨设计还是艺术表现力都是讲好丝路故事的典型剧目;由中国文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则在美术的疆域串联起新丝路;还有印度宝莱坞歌舞展演等,皆是享有世界美誉又能回眸古代丝绸之路千古意蕴的优秀作品。
“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也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行。圆桌论坛倡议推动艺术节间的紧密交流,鼓励和促进各自之间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创新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优秀文化艺术,更能让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得到集中体现。
千里冰封,寒风飞雪,在肃杀酷冷、悲怆苍凉的贝加尔湖畔,飞扬起“泪水留在故乡,思念留在心上。听胡笳声断肠。母亲啊母亲,符节啊符节,赐给我所有希望,给我咬牙活着的力量,不管回家路多长,我看见,看见白发苍苍,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我看见八百里秦川,我看见故乡,我要回到家,回到家乡”那穿石裂帛的一咏三叹!
多年之前,歌剧《张骞》以其独特的西北气质和民族音乐与西方歌剧音乐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眼前一亮,被誉为“中国西部歌剧的典范”。随后,一部《司马迁》同样续写了“大汉三杰”的歌剧梦,而描写汉代人物的《大汉苏武》则完成了陕西艺术家对于用歌剧塑造“大汉三杰”的最终篇章。
丝路起点讲述《大汉苏武》,彰显民族气质
《大汉苏武》是陕西歌舞剧院经4年精心创排的原创歌剧,首演于2013年8月。这台歌剧讲述了为结束汉匈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苏武受命出使匈奴,把汉民族的友谊带到北方草原。在他即将回国之时,匈奴内部发生了谋反事件,汉使副将张胜参与其间,累及苏武,从此苏武流亡在匈奴,开始了颠沛流离、茹毛饮血的日子。
该剧中,苏武当然是英雄人物,但剧本在浓墨重彩描摹其伟岸形象的同时,不忘对苏武性格做立交桥式的诠释,为英雄形象铺垫了更多普通人的情愫。他的身上既有高蹈的志向,也不乏真情的流露、无声的悲伤。那可贵的坚守与信念,正是依附于这种血肉饱满的躯体之上,苏武的形象是高大的,也是朴素的。剧作家的匠心独运还表现在添加了牧羊女索仁娜与苏武的爱情篇章;设计了大单于出于对苏武忠诚的感叹和敬畏而放他回去的心路;构建了李陵归宿的全新线索……这不仅具有那种“艺术家的勇敢”,而且在特定的舞台情境中显得合乎情理。李陵的自刎,无疑具有伦勃朗式的浓烈色彩,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鲜蹦活跳的行动中高歌唱响。
而音乐方面,导演与作曲的创造性演绎,出色完成了《大汉苏武》的二度创作。为让《大汉苏武》融入更多的陕西元素,歌剧序曲部分的演唱便加入了陕西秦腔。将民族生态和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用现代舞混搭秦腔呈现出双簧般的表演形式,富有新意。这台大戏,浓烈的当代意识贯穿舞台,不仅具备了歌剧的世界性语言,还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整台歌剧的音乐虽然沿袭了西方歌剧的高端大气,注重和声和调性,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显而易见,有独特的中国式美感,特别是其中一段起用了秦腔的演员和元素,却不局限于单纯的秦腔表达,在表演手法上将民族生态和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而类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创新由当年丝绸之路的起点孕育,更是别具意义。
《宝莱坞歌舞盛宴》,一席治愈心灵的盛宴
说起印度,就不能不说歌舞。印度人的歌舞基因根植于他们的宗教传统。千百年来,歌舞早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言及印度歌舞,就不得不提印度宝莱坞。宝莱坞这个名字的由来取自印度孟买的知名电影工业基地,而从《流浪者》到《阿育王》,从《大篷车》到《三傻大闹宝莱坞》,宝莱坞的歌舞也随着印度的电影走遍中国。
本届艺术节上,“印度文化周”的重头戏即是《宝莱坞歌舞盛宴》,它将原汁原味的印度风情、热情而摄人心魄的印度歌舞带到中国观众面前。这是一部恢弘的音乐剧,一场超脱现实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友谊、爱情与嫉妒的故事。
这出剧目讲述了亲密无间的挚友维鲁和嘉与美丽的阿及丽之间相遇相知,共同经历险境,最终平安脱险的故事。维鲁和嘉在色彩斑斓的胡里节上遇到了阿及丽。对于嘉而言,生活从此不同往昔。黑老大心生嫉妒,想方设法要拆散阿及丽和嘉,但是嘉和维鲁还是从孤僻而又暴躁的黑老大身边将她拯救出来。嘉的朋友们与黑老大展开了一场恶战,并将维鲁和阿及丽救了出来。在大家都以为嘉已经去世,并着手安排他的葬礼时,嘉却在葬礼上苏醒过来。朋友们大喜过望,庆祝他的重生。
演出中,观众不仅能看到盛大的印度婚礼仪式和庆典活动,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包括卡塔克舞、婆罗多舞、奥迪西舞在内的印度古典舞蹈,以拉贾斯坦舞和古吉拉特舞为代表的印度民间舞蹈,甚至可以看到印度武术和西方舞蹈。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舞蹈冥想,其美学原理在于通过身体,呼吸、色彩、元素、形式、思想、情感、记忆和自我认知感的引导过程,揭示我们的内心运动。
该剧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意大利等11个国家公演,广受国际好评。埃及的《金字塔周刊》评论称,“融合了颜色、音乐和舞蹈的宝莱坞爱情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上和视觉上的盛宴,治愈了观众的眼睛、耳朵,还有心灵。”
话剧《第十二夜》,莎翁名著也可唱印式风情小调
“如果有人告诉你,莎士比亚的语言让他的作品拒人千里,那就带他去看看孟买的团体剧场吧。这是一帮富有活力与表现力的家伙。”英国的剧评杂志这样写道。
的确,英式话剧,俄式话剧,解构莎翁著作的名单里,何时出现过印度的院团?因而,当孟买的团体剧场把莎士比亚经典喜剧《第十二夜》搬上舞台,继而在世界莎士比亚节期间登上伦敦的环球剧场时,看惯了中规中矩表演的英国绅士们叹为观止——原来,莎翁名著也能唱出印式的风情小调。
在伦敦演出时,印度人别出心裁地把一方小舞台也搬上了场,如同画中画一般。这个几乎占据主舞台半壁江山的地方被当作开放式后台,所有演员完成自己的戏份后都会坐在这个小舞台上接着凑热闹,为剧情所需起哄、呛声、伴唱,甚至直接在上面为下一幕的自己改换造型——一切都随意而热闹,不像是莎翁戏剧正开演,倒似一场只有亲友参加的印度传统婚宴。不过,这场热闹的表演倒也没跑偏,剧情老老实实遵循着原作里所有人物的特点与原来的情节设定,不做任何内容的解构,只是颠覆了制造神秘的戏剧后台,让演员也成为围观剧情发展的观众。这种打破表演与观众之间“屏蔽门”的方式,当时可惊呆了见多识广的英国剧界。
在演员表演上,印度人与生俱来的歌舞与喜剧基因显示出独特的优势,那肢体表演的松弛度让人可以忽略语言便看明白他们在演一个个莎士比亚喜剧的角色,而喧嚣又尽情的演绎更让那些叫人抓狂的莎剧台词重新活泛了起来。
既然是印度人演绎,那必然还有不可或缺的音乐与歌舞。果然,孟买团体剧场的《第十二夜》里,适时响起的风琴声、打击乐声,随时就能触动整台演员唱起来跳起来。莎翁此前创作的细腻婉约的曲调或诗歌,分分钟都会被引上宝莱坞风格的道路。一年前在伦敦,印度人用他们独有的动感与热情,让莎翁故乡的观众为之疯狂。
“一带一路”展览展演推荐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
时间:10月15日至23日
地点:上海城市规划馆
看点:“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自2010年启动至今,共组织了百余位国内著名美术家,进行了5次采风,行程12万余公里,足迹遍布中国、土耳其、希腊、哈萨克斯坦等丝路沿线10国4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此次展出中,涵盖了其中50幅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画作。
“八音合”爱沙尼亚钢琴音乐会
时间:10月19日
地点:上海音乐厅
看点:成立于2002年的爱沙尼亚钢琴乐团的表演形式一般为8位钢琴家在4架钢琴上进行合奏。此次来沪演出,钢琴乐团将在音乐会上奏响《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交响诗《理查德三世》等作品。
奥地利萨尔茨堡木偶剧院《音乐之声》
时间:10月30日、31日
地点: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看点:萨尔茨堡这座奥地利古城,不仅是莫扎特的诞生地,也是《音乐之声》问世的地方。奥地利萨尔茨堡木偶剧院此番是首次来沪演出,他们将由9位木偶表演艺术家演绎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而成的木偶剧《音乐之声》。
信仰的意境——印度美术作品展
时间:11月6日至明年2月21
日地点:中华艺术宫
看点:《信仰的意境——印度美术作品展》包含了近200位艺术家的约500件作品,既有写生、油画、拼贴、摄影等平面作品,也有雕塑、装置、视频、电影、声音、互动等多媒体作品,以丰富的色调赞颂生机勃勃的印度艺术力量。
印象刀郎——新疆麦盖提刀郎微画展
时间:11月7日—12日
地点:海上艺术馆
看点:新疆喀什麦盖提县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先后被联合国、国家文化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画展邀请麦盖提农民画家、绣娘绘制40幅微油画和30幅刀郎文化绣,以“大漠·胡杨·红枣”为主题推介喀什的人文风光。
(本版图片均由演出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