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港囧》海报。那个年代的香港,何尝不是徐峥这代导演的文化初恋。(片方供图)
也许徐峥的身上自带矛盾属性。银幕上,他总能让人相信他就是当下成功学的典范,举手投足间全然一副商界精英派头。但走出镜头,他的谈吐有几分文人味道,偶尔还略带诗意,不修边幅也不怕展现不修边幅。作为执导了《泰囧》《港囧》的导演,同时又饰演过一连串喜剧小人物的演员,现实中徐峥总让笑容一闪即逝,他习惯于审慎地观察周遭一切,不易取悦。
本周五,《港囧》便将在全国上映。21日,徐峥携影片主创来沪,算起来,这已经是他参与该片的第35场路演,第9场发布会。走南闯北,他不厌其烦地解读新片所要阐释的“青春未尽梦”。在《泰囧》已将国内公路喜剧片做成一座里程碑后,徐峥希望在《港囧》里玩点走心的桥段,跟观众探讨一下他概念中的“囧”——不经历囧途,不足以语人生。
“《港囧》更像一段人生剖白”
从表面看,《港囧》仍是一段人在旅途的无奈集成。它讲述的是姐夫徐来带着丈母娘一家赴港旅游的故事。姐夫此行一大目的是与初恋情人约会,无奈碍手碍脚的小舅子成了麻烦制造机,一路风波不断,一场合家欢旅游添加几分历险意味。而隐藏在主线之下的还有徐来妻子的支线剧情,她赴港是为求医问药以获得一个孩子。
预告片发布后,网上很快有人嫌弃“这是史上最不好笑的喜剧片预告”。但坐在记者面前的徐峥闻言用手支起脑袋,露出西装里的广告衫,上面是一个硕大的“囧”字,“《港囧》有许多笑点,但拍摄过程中一直作舍弃,所以它更像一段人生剖白。”他说。
名为《港囧》的剖白里,徐来是一部分中年人的代言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力,让他对初恋代表的青葱岁月难以释怀。在穿越回激情洋溢、理想满怀时代的臆想中,去香港寻初恋鸳梦,成了徐来平行于现实生活外的执念。而他的妻子也遭遇人到中年的一大危机,多年未育不仅改变了她的心态,还使婚姻亮起红灯。与《泰囧》相似的是,此番旅途中的“囧”仍旧是能够激起观众共鸣的情感困惑。但比《泰囧》更深一层的在于,《港囧》还投射进徐峥的人生独白。
在解答为何将初恋与香港联系到一起时,导演谈起他多年前的经历,“中学时,看到亲戚家有香港寄来的挂历,郑裕玲、张曼玉、赵雅芝、米雪等等,一人占据两个月,那时觉得香港那么‘香’。”他用着夸张的语气回味,任谁都能读出香港流行文化在青年徐峥心里的位置。事实上,卡带里的粤语歌曲,录像厅里的港片,那个年代的香港不正是徐峥这一代导演的初恋吗?
“心灵成长是我的作者标签”
自《泰囧》三年后再“囧”一回,赵薇把徐峥称为“内地喜剧大师”。他本人对此不置可否,“做演员,我可以流畅地切换在不同类型角色中,正剧、悬疑、黑色幽默都是我中意的表达。但当导演,我觉得喜剧是特别好的传播形式,因为观看喜剧时,观众的心房是打开的,更容易接受正面的价值观。”
那么专情于拍喜剧,会否陷进程式化创作?对这些忧虑,徐峥却是不以为然的,“我想要做的是‘作者电影’,它必然带着固定标签。”如果喜剧是固定标签的一部分,导演并不介意。但他想要厘清爆米花式喜剧与“徐峥喜剧”的不同,也剥离开“囧”系列与风光片的联系,“尽管算上《港囧》,我不过才执导了两部影片,但‘作者电影’是我渴望的,如果要为此找一个标志性元素,那么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就是我的作者标签。”
在《泰囧》里,徐朗的心灵成长是从一个困境出发;到了《港囧》,徐来的心灵成长依旧是始于一个问题。两者的“囧”都来源于中年危机与情感危机,但与《泰囧》对于人生母题讨论不够彻底比起来,徐峥自认,《港囧》对人生的探讨是鞭辟入里、触及了内心的。
比如片中说道,“青春时迟迟未能抵达的那个吻,成了之后控诉生活平淡乏味的罪魁祸首”——对于人人心中的初恋情结,一针见血。又比如徐来从奉梵·高为偶像沦为穿豹纹的内衣设计师,而他的初恋却仍纤尘不染坚定执着地走在理想大道上,这般理想泯然、现实残酷物语的反差说到底是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每个人的往昔都无法复制,每个人的此刻都有他人无法理喻的痛与感。
这样的囧,几乎是人之常情。不在乎被贴上喜剧标签的徐峥希望,观众能通过片中的心灵成长明白:生活是幻境,电影只给你喘息的时间。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