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维语,不少来过新疆的人都会记得一个词——“霍些”。在饭桌上,“霍些”代表着干杯。为了方便宾客记忆,主人通常会把它翻译成“和谐”。按照规矩,但凡“和谐”声响起,杯中酒水是必须下肚的。
上海对口援建的喀什四县中,维吾尔族占了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援疆干部身处基层一线开展工作,若只会“和谐”一词,恐怕很难拉近和当地群众的距离,但如果能在见面时说声“亚克西姆斯孜”(维语:你好),对方通常都会愉快回应,并伸出右手与你握手。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邬海翔,是24位援疆医疗专家中最先学习维语的。在喀什二院眼科,除了邬海翔以外基本都是维吾尔族面孔。“要是能懂一些基本的维语眼科术语,对同事间交流、门诊检查乃至临床手术都会有帮助。”邬海翔告诉记者,在同事卡米江的悉心教导下,类似“睁眼”、“向前看”、“上下左右”等基本词汇他早已熟练掌握:“很多病人听到上海专家开口说维语都很惊讶,伴随惊讶而来的,则是更多友善与信任的目光。”新疆“土生土长”的郭光辉在前方指挥部组织了民族语言与音乐兴趣小组,不仅邀来维语老师每周给大家上语言课,还专门从喀什师范学院请来音乐老师,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大家学习了解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莎车分指挥部的维语课堂已开设一个多月。为了不占用县里有限的专业师资,他们请来的老师,是网通中学的高二学生阿依古再丽和她的姐姐努尔古再丽。阿依一开口,那流利的汉语就征服了在场所有援疆干部。原来,阿依每晚都会跟着汉语电视节目纠正自己的汉语发音。由于是“民考汉生”,从小在“双语”环境中学习的阿依深谙汉维转换中的那些要点,她的授课获得的反馈很好。
眼看暑假过去大半,即将升入高三的阿依面临开学,她便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姐姐努尔。努尔今年刚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尽管一心想去乌鲁木齐或喀什工作,但父母的传统观念还是把她留在了莎车。
姐妹俩交接班的那天,援友们跟她们聊了很久。有人建议阿依以后去考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将来做双语主播。可还未等阿依开口,努尔便接过了话:“爸妈希望她以后在新疆学医,一来容易就业,二来不要离开家乡。”这让挂职莎车县副县长的王琨很是感慨:“维吾尔族同胞在观念上跟汉族还有不少差异。我们作为援疆干部学维语,并不奢望能跟他们进行流利的对话,而是希望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基础性的交流,让维吾尔族同胞感受并理解我们的善意与真诚。毕竟,只有多交流、多交往,民族间才能真正实现交融。”
文汇报特派记者 王星
(本报喀什8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