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钢喀什金属有限公司内,年轻的维吾尔族工人正在工作。 (资料照片)
四年前,维吾尔族小伙买买提·艾利刚毕业就失业,“家里蹲”之余,偶尔到建筑市场打打零工。两年前,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在喀什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新疆八钢喀什金属有限公司,怀揣尘封的师范文凭,艾利应聘成了其中的一名检验员。一年前,艾利在厂里收获了爱情,并和妻子一起住进了公司特地为“双职工”准备的独立宿舍。如今,距离厂区三公里外的公租房开始招租,公司又为他俩填妥了申请表。艾利说:“搬过去之后,就真是安家落户了,现在想想,还觉得不可思议。”
待业青年成了产业工人
作为上海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的重点产业项目,地处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新疆八钢喀什金属有限公司,不仅为当地构建起了百万吨级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也让不少像艾利这样的待业青年成为让同龄人羡慕的产业工人。
公司副经理阿卜都热合曼·依明告诉记者,200多名员工中除了12名管理、技术人才来自乌鲁木齐总公司,其他人均招自喀什当地:“我们这里95%以上是维吾尔族员工,普通工人月工资在2500元到4000元之间,食宿全免费,除此以外公司还为他们代缴五险一金。”
艾利说,来这里工作之前,一家人靠着父亲2000元不到的退休金生活。如今,他终于有机会用自己的劳动回报家人:“我和妻子现在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总和已超过5000元,其中2000元存银行,2000元交给父母,还有1000元留着自己花。即便等搬进公租房,月租金也只有200元,用这些钱开销已经绰绰有余。”去年,艾利趁着假期考出了驾照。明年,他打算像厂里其他几位同事一样,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
在厂区西侧,还有一片新建的板房区,长长的板房被隔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经营门面。阿卜都热合曼把这块占地130亩的区域称作钢铁创业基地,从6月起,基地就将迎来首批创业者,其中除了从周边钢材市场闻讯搬来的商户外,还有不少跃跃欲试的新疆钢铁学校毕业生:“我们这里不仅房租便宜,而且现成的产品、物流渠道都很畅通,对于他们来说,创业应该不会太难。”
据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产业发展组组长、喀什地区经信委副主任肖健介绍,随着产业援疆的深入推进,促进就业援疆如今已成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上海企业在泽普县创办的闽龙达干果公司,拥有1000多亩精品红枣种植基地。除了常规的120多名当地员工,该企业每年都能带动几百人的季节性就业。现在,我们正在对口四县积极推动一些新项目落地,力争为当地百姓尽快创造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职业教育传授实用手艺
过去四年间,上海援疆资金先后安排了1249名当地未就业大学生到上海进行为期一年至一年半的就业培训。但在喀什地区,能像艾利这样一路读到大学的学生其实并不占多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完成初中学业后便作别课堂。他们的就业路,缺了“最后一公里”。上海援疆团队来到喀什调研后发现,这“最后一公里”其实可以由职业教育来填补。
以莎车县为例,曾经只能提供短期培训的莎车县第二职业学校,自2011年起拥有了汽车修理、服装加工、烹饪、电焊、电工等专业的实训车间,以及一批批来自上海的专业老师。50人、100人、200人,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辍学回家的孩子越来越少。学生们留下,并非为了一纸文凭,而是想学一门真正有用的手艺。烹饪班毕业生托合提阿吉,如今在家门口开起了小饭店;服装班尖子生吐尔孙古丽留校当了老师,专门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电焊班出去的学生,哪怕是打短工,日工资也有300元……
在5月中旬刚结束的新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学校派出参赛的35名师生中有29人获了奖。其中,服装制作专业部教师热孜娅·买买提、学生木凯热木和汗左热木在服装手工打版与制作工艺项目的个人比赛中勇摘桂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部教师伊力凡江·肖开提和赵宝红也在汽车二级维护项目团体赛上拿到了第一。这让挂职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的陶文捷甚感欣慰:“3年前,莎车第二职校才第一次参赛,如今,获奖的学生越来越多,渴望参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对于学校而言,能培养出这些‘明星学生’,大大增加了职业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多数当地家长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毕业后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他们自然就会把孩子送来上学。”
文汇报特派记者 王星 赵征南
(新疆喀什5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