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我国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其兄张詧在江苏创办了通州医院。历经110年的漫漫岁月,如今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依然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彰显着张謇先生“以宏慈善”的办院理念,虽历百年,从未失色。在这110年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里,有张謇、张詧创业之路的筚路蓝缕,有战火纷飞的风雨兼程,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春风拂面,更有21世纪的领航华章。
近日,通大附院将这110年的辉煌与坎坷的历史,第一次搬上话剧舞台,第一次将张謇兴办医院和医校的故事以文艺形式进行呈现,第一次在舞台上正面展现张詧——这位被历史几近遮掩的张謇“叔兄”。沉郁的大提琴声中,由通大附院出品、申演文化承制的史诗话剧《通医魂》让张謇先生走上舞台,与一代又一代“通医人”展开时空对话,百十年的“通医”,张謇先生之精神依旧被传承,被弘扬,怎不令场内和线上的观者动容?
形散而神不散,张謇精神贯穿全剧
张謇先生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没有他,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身为清末状元、翰林学士,他却毅然辞官回乡,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1926年仲夏,他的去世令万千人悲痛不已,近百年来,濒江临海的南通城内,历史的尘埃并未湮没他的功绩,他的名字依旧被人口口相传。张謇,是南通这座江苏名城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的一个名字,如同城南城北都无法绕开的濠河水。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用毕生的精力,追求强国之梦。办工厂,开农垦,兴水利,疏交通,从普及教育到抚恤贫病,从休闲娱乐到商务金融,时隔百年,他创办的学校依然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他创办的医院更是向着“百强梦、新院梦、康养梦”的目标踏实前进。话剧《通医魂》出品人,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高建林认为:“通大附院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创始人张謇、张詧兄弟的远见卓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通大附院人的砥砺前行和接续奋斗。”创办伊始,张謇、张詧就确定了医院与医校相互孶乳、齐头并进的先进理念。正是他们前瞻性的眼光,医院的百年发展始终将医疗实践与教学相结合,临床专家和医学教授的双重身份得以融合相通,也因此涌现了一代代名医和名师。话剧《通医魂》出品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认为:“传承和弘扬张謇精神,厚植独特的医院文化,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用优异的成绩向110周年院庆献礼,是我们当代通大附院人的使命与责任。”张謇先生的爱国热忱、为民情怀、开放理念、无畏勇气、创新意志、担当意识、实干品质、诚信品格,在通大附院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在话剧《通医魂》中有了生动立体的呈现。
对编剧倪歌而言,创作话剧《通医魂》,是一场追寻,更是一次致敬。倪歌是学医之人,身为通大附院的工会常务副主席,爱穿旗袍,擅抚古琴,喜好文学,却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话剧编剧,更从未想过能将毕生倾慕的张謇先生创办医院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有关张謇先生的史料浩如烟海,倪歌一头扎进古纸堆中,走近张謇,倾听张謇,踮起脚尖,去触碰张謇灵魂的高度。不足两小时的话剧中,如何既要展现张謇、张詧创办医院的往事,同时又要呈现通大附院百十年的岁月长河?倪歌迷茫过,踯躅过,但她最终发现,张謇先生虽早已步入历史,但他的精神却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医人”。于是,倪歌用手中之笔,“解剖”开一个个院史上的横截面,让一代代医者跨越时空,在舞台上与张謇先生展开精神对话,在散点式戏剧结构中,串起了一部源远流长的通大附院编年史,波澜壮阔,宏大精巧,恰似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舞台散文。
在这篇舞台散文中,我们看到了张謇、张詧兄弟开办医院之耿耿初心,看到了首任院长熊辅龙当众解剖尸体的敢为天下先,看到了寄生虫学鼻祖洪式闾等奔赴抗战前线的视死如归,看到了急电护校的曹书田之铁骨铮铮,看到新时代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团队之英雄柔情,更看到一代代通医人沿着张謇先生开创的道路,不忘初心,前赴后继,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百年不变的通医魂。
这篇舞台散文的开篇,是2020年奔赴湖北抗疫的当代“通医人”对张謇先生远去背影的一次集体致敬。2月5日,侯亚玲在日记中写道:面对丰盛的早餐,我只咬了一口馒头,怕喝水,未来的四到六个小时里,上厕所将是不易解决的问题。2月14日,朱志红在日记里写到:每晚疲备地躺床上,总会想起出征前队长顾俊主任说的那句“一定会带好队员,圆满完成使命,一定将我们的队员一个不少的平安带回来!”其实我们只是平凡的医务人员,但召即来,来即战,战则必胜。3月6日,范春霖在日记里记录:两小时争分夺秒的抢救,依然没能从死神手里夺回病人,我既内疚又沮丧,送我们回宿舍的大巴司机诚恳地说:武汉人谢谢你们。顿时,我的嗓子发堵了。3月11日,姜岱山写下日记:经过3个小时的抢救,在那与世隔绝的ICU里,我们再一次挡下了死神的镰刀,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4月16日,顾俊写下这篇日记:高书记特意来电话,转达了省里的高度评价,他说我们是通大附院的骄傲;正巧今天医院的院史馆启动建设,他说我们是历史的现在进行时,书写着当下,而我们所做的,足以告慰我们通大附院的创始人张謇先生……一段段赴湖北抗疫的“通医人”日记,被编剧倪歌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又被导演何鸣晖赋予西方歌队的庄重形式,引领观众和“通医人”一起去探究:当今医者抗疫,毕竟还只是在盛世里的恪尽职守;而当年的张謇先生又是怀着怎样的希冀,在一个乱世中,披荆斩棘,以一己之力建起了一个理想国?
巧用音乐与光影,三扇大门流转百年时空
剧本如设计图纸,图纸再精美,还需建筑师将蓝图变成现实。出任《通医魂》总制作人的杨晶提议,决不能“乡下狮子乡下舞”,必须引入专业团队来制作话剧《通医魂》。作为总制作人,她说她“一手托两家”,引荐的团队必须具备强大的舞台剧制作能力,方能对得起出品方的重托。数年前,杨晶曾与申演文化合作创排过话剧《董竹君》和《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两部话剧的舞台呈现都获得业界认可,因此,她力荐申演文化出任话剧《通医魂》的承制方。
申演文化没有辜负杨晶的厚爱。申演文化联合创始人何鸣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出任话剧《通医魂》导演后,便一头扎进史料中,与编剧倪歌一起细致爬梳素材,精心剪裁故事,给一个个古纸堆里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灵魂,那一个个灵魂,都与张謇先生血脉相承、气息相通;那些步入历史的陈年往事,经由话剧专业手法进行结构,那一段段戏剧冲突逐渐变得跌宕起伏,一个个台上的人物也宛如真实。谢幕时,黄须美的两位白发苍苍的女儿,蹒跚着走上舞台,走到扮演黄须美的演员杨文婷跟前,流着泪喊“妈妈”。台下的观众并不知道,身为执行导演的杨文婷临演前两天才顶替出演黄须美一角,即演出了黄须美的温婉、克制与善良。黄须美女儿对着杨文婷喊着一声声“妈妈”,难道不是演员塑造角色的成功,不是导演把控剧本、把控舞台、把控演员的成功,不是话剧《通医魂》的成功?
对何鸣晖而言,要将剧本中一个个历史的“断面”,浑然一体地呈现在舞台上,是有较高艺术难度的。他调动了各种手段,将通大附院源起和发展的历程娓娓道来,徐徐展开,一如一幅壮阔秀美的画卷。舞台上,光与影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空间,一把大提琴奏出深沉的乐曲,悠扬舒缓,象征着张謇先生的精神绵延不息。代表时空流转的三扇大门,移步换形,台上变迁的是不同的时代与故事,而不变的,则是一代代“通医人”一脉相承的“通医魂”。
设计出舞台上这三扇大门,颇费一番“形象种子”找寻的周折。申演文化联合创始人、《通医魂》视觉总监童为列面对散点结构的剧本,一度陷入视觉创作的困境。《通医魂》中涉及从1911年到2021年的多个时空,并且时空与时空之间交叠变换,用话剧舞台上常用的现实主义布景,耗资不菲,效果未必上佳。用时下流行的虚拟空间去呈现?《通医魂》剧本虽然时空变换灵动,但各个时代的“横截面”却是用工笔写实描摹的,写意虚拟的舞美必定难以交代具体的演剧时空。童为列与何鸣晖反复讨论,他们从剧本的内核中挖掘舞台形象的种子:剧中,张謇先生是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形象出现的,而历史的进程无外乎是时钟的行走,老照片装裱的相框是历史的一次次定格,他们把这两者尝试结合起来。这才有了现在舞台上呈现的三个旋转有序,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时空的场景进行多角度变化的大门。而长短不一的三个相框之旋转,也代表了时钟上的指针旋转。通过与每场具体的布景道具相结合,形成了场场有序的舞美变化。最后呈现的舞美极具内涵又灵动多变,导演何鸣晖还非常巧思地将每场旋转的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而像在搬运,时而像在建设,时而又像是在负重前行,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梅花奖演员与医者同台,把感动带给彼此与观众
早在2017年,南通艺术剧院就创排了话剧《张謇》,该剧制作人、副导演杨晶即邀请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康爱石主演张謇。此番排演《通医魂》,杨晶坚持非康爱石出演张謇不可:“康老师是话剧舞台上饰演张謇的不二人选。”对于康爱石塑造的张謇,张謇的后人也极为认可,南通的观众更因爱戴张謇而“爱屋及乌”地敬重在台上扮演张謇的康爱石。康爱石爱好垂钓,渔场主原先对他并不热情,但看过话剧《张謇》之后竟视之为挚友,不仅坚决拒收垂钓费,还每回都亲捞大鱼让康爱石满载而归。三年间演了70余场话剧《张謇》,康爱石早已为张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舞台上时常觉得自己就是张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一听说在扮演“实业家张謇”之后,又能在话剧舞台上塑造“创办医院和医校的张謇”,康爱石连剧本都没看,当即推掉其他演剧任务,答应加盟《通医魂》的演出。
话剧《通医魂》中,张謇虽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但张謇在舞台上真正具有戏剧冲突的戏仅有一幕,那一幕里,面对张謇这位“花钱比挣钱还要快”、身上穿着补丁裤子的大实业家,其兄张詧从最初的不解,逐渐为其精神所感动,遂与张謇携手,共办通州医院。这一幕戏里,康爱石以其沉稳的台风、扎实的台词功力,形神兼备地将一位心忧百姓的张謇先生树立在舞台上。张謇先生的嫡孙、全国政协原常委张绪武先生认为,这就是活在张謇家人心中的张謇!
除了康爱石等8位专业演员外,导演何鸣晖从通大附院的员工中挑选了25名医护人员参演《通医魂》,这些从未登台演过话剧的“素人”,却在极短时间内融入创作团队,展现出“通医人”高度的敬业精神。排演之初,康爱石还曾担心群演的艺术表现能力,很快,他就发现,这群一直被张謇精神所浸淫和感召的“通医人”,对待舞台如同对待手术台一般一丝不苟:“有的时候,我都感觉这些医护人员比我们某些专业演员还要更出彩!”通大附院的护士吴伟伟刚开始排练时,还双腿颤抖,心跳如擂鼓,但上了舞台,“我仿佛不止一次地聆听到张謇爷爷在我耳边低语鼓励”。在舞台上与张謇先生的精神对话,让吴伟伟深切感受到“灵魂被洗礼”,她跟几代“通医人”一样有着滚烫的“通医魂”。
在侧台,看着群演注视着张謇坚毅而崇敬的目光,《通医魂》的总制作人杨晶一次次泪目:“张謇是一座艺术富矿,文艺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张謇,但张謇办医院的题材,先前的文艺作品极少涉及,因此话剧《通医魂》的切入角度不落前人窠臼,扎实的剧本,到位的舞台设计,主演和群演默契配合,让这台话剧格外动人。”
作为一家医院,能出品排演一台具有专业品质的原创话剧,对通大附院的文化建设而言,无疑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式成就!
世间最难是懂得
——《通医魂》创作札记
倪歌
话剧《通医魂》首演过去好多天了,但脑海里总还有挥之不去的大提琴声。
这部戏的创作过程将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记忆之一。这种幸福和满足感不亚于谈了一场恋爱,完全沉浸其中,明知道会有结束的那一天,但还是希望能晚点到来。
作为主创之一,最大的福利莫过于19号下午看的一遍完整彩排,没有走动的观众,没有亮着大灯的记者,身边只有贴心的樊樊。彩排最后,康爱石老师扮演的张謇转过身来对着追随的人群缓缓挥手的那一幕,我再次泪奔了,泪眼模糊中,我跳上台朝着康老师奔去,何鸣晖导演在后边喊:“还没结束呢!”可我已经抱着康老师泪如雨下。康老师轻抚我背,任我痛快地流泪,好像幼儿园里最后一个等到家长来接的孩子,趴在妈妈肩头的感觉。
世间最难是懂得。一群懂得张謇的人在一起很认真地做一部戏,这种懂是在精神上的深度认同,不知不觉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为他的伟大事业而感动,并把这份浓烈的情感注入到艺术创作中,像一束光从玉瓶里透出,让整部戏都温暖生动了起来。何鸣晖导演想改剧本,我说随便改没问题。因为导演懂编剧的意图,视觉懂导演的审美,主创之间一切的沟通都顺利得不可思议。
剧本是骨架,表演是血肉,舞美是皮肤,导演负责注入灵魂,而张謇的扮演者康爱石老师是这部戏的定盘星。要说他有多重要,大概相当于主动脉吧。还有总制作人杨晶,相当于肺动脉,他们两个都连着心脏,决定着整部戏的心跳。康老师一个转身,一个回眸,就能震慑全场,他的表演是行走的教科书。去张詧墓前祭拜时他的一声“叔兄“,我当即热泪盈眶,或者他根本不是在演张謇,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是了。康老师是杨晶请来,结果康老师拽着她也演了个角色,甚至连熟悉杨晶的朋友直到谢幕时,才发现台上那位满口“狼山牌”普通话的纱厂老女工竟然是杨晶扮演的!
执行导演杨文婷的声音简直像金苹果掉进银网兜那样熨帖,只有她能演出黄须美那种与生俱来的善与美。演出结束后,黄须美两位七十多岁的女儿颤巍巍地跑上舞台,竟然对着她喊“妈妈”,成为当天最动人一幕。还有尹立乾演的首任院长熊辅龙极具风度,难得见到长得那么好又没有被宠坏的男孩子。宋冠廷的曹书田是个惊喜。小强的两个角色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我很喜欢警察局长和卢专员两个漫画似的人物,那是何导的神来之笔。群演的排练也是个奇迹,从报名的七十多个一线员工中选拔了25个人,竟然每次排练都能全勤。群演的勤奋和悟性让导演组特别满意,只是辛苦了形体指导罗雪,行走于沪通之间,常常累到嗓音沙哑。大家的敬业与投入让我感动,我们因为《通医魂》走到了一起,也一起读懂了“通医魂”。
领导们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润物细无声“的角色,他们给予我坚定的信任与支持。高建林书记和施炜院长都是正宗的“通医人”,和剧中的不少人物有过交集,特别能理解《通医魂》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而总策划人马卫东常务副书记发现康爱石老师竟然是《平凡的世界》里田福堂的扮演者之后,还小激动了一把。没有马书记最初的倡导,就不会有这部戏,也不会有康老师的出演啦。简直有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啊。而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作者:张裕
编辑:王布米
责任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