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近14000个色彩缤纷的风车均匀排布于商场周围,在广场造型别致的彩灯和环体幕墙灯光的辉映下,风车随风转动,熠熠生辉如群星闪耀,营造出一片色彩纷呈的光之梦境……近日,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化身光的海洋,“万物生”第二届灯光艺术节迎来开幕以来的首次作品焕新升级,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观赏,拍照互动。
在构建和丰富公众生活娱乐场景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探索城市文化消费活力,搭建起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夜间文化场景,这正是上海闵行区近年来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成果,更与闵行一系列标志性文化地标交相辉映,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共同构筑起城市文明的新景观。
闵行区提出“十四五”文旅发展新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人文闵行”。未来的闵行,将进一步厚植文化软实力,让市民更有幸福感,传统更有生命力,更添腾飞新动力。
老地标复苏,红色文化传播接地气
相较黄浦、静安等中心城区,闵行并非红色文化资源重镇。但新中国成立后,闵行成为“四大金刚”(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和“五朵金花”(上海碳素厂、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上海电化厂、吴泾热电厂)等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孕育了新中国工业文明。建于1959年的江川路也称“闵行一号路”,从开工到建成仅用78天时间。作为曾经的“申江门户、水陆要津”,老闵行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国内第一座卫星工业城,贯穿其中的中枢路段则取名为“一号路”。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今年闵行区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徒步活动,就在绿树成荫的江川路拉开了帷幕。
徒步爱好者沿着新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红色印记,一路看遍承载着中国工业重要记忆的诸多经典地标。参加这场红色文化之旅的,以亲子家庭居多,大家走进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十余处“打卡点”。通过聆听导游的讲解,孩子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工业辉煌的昨天,更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而让红色资源走出博物馆、展览馆,提炼精选凸显红色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用于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正助力闵行进一步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新近升级的梅陇镇党建公园(得翠园),就成了城市中一道火红的风景线。这里扩大原有广场面积,模仿上海一大会址外立面的石库门造型,设置了一处景墙,新增入党誓词景石,方便今后党员群众在这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同时时刻提醒着前来宣誓的党员牢记党的光辉历史。
“今天来得翠园晨练,发现加了很多红色元素,变成了党建公园,绕着湖畔走了一圈,学了不少党史知识——有石库门,有红船,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体会到共产党百年来的丰功伟绩。坐在红船里吹吹晨风,开心啊。”家住高兴花园的小区居民郭利民一早就来到党建公园看了个新鲜。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是闵行“十四五”期间文旅建设和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
闵行着力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推出了原创话剧《老街》、原创沪剧《飞越七号桥》等一批红色剧目。致力于打造上海西南戏剧中心的上海城市剧院,今年变得很“红”,一项名为“百年洗礼·永葆初心”的主题艺术党课工程,今年年初也在这里正式启动。其演出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等重点剧目,涵纳9大剧种、13台节目,共17场演出。自今年1月至7月底,共计1.4万余党员和群众走进剧场,感受全身心“沉浸式”学习。
在艺术的熏陶中加深对党和国家的理解和感情,是本次红色艺术党课鲜明的特点。“上午看了神州载人飞船,下午再看《长征组歌》,愈发感受到国家的强盛,太令人激动了。”不少观众道出了这样的心声。
文化与城市相融,呈现都市风范新样板
文化设施、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筋骨,最能直观展现文化软实力。经过莘庄地铁南广场公交枢纽的市民,常常会被一幕幕奇幻光影秀所吸引。这场将持续到11月30日的公共行为艺术展览,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旅途中的调剂,更是新兴技术的艺术化展示。这里正是近年来闵行全力打造的城市文化新空间之一——TODTIME时间廊。
从2019年底运营至今,TODTIME时间廊一直积极引进国际流行的公共艺术,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道艺术飨宴,目前已经展出到第十季。像这样让市民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感受人文关怀的城市文化新空间,在闵行已诞生了五处,它们已成为人们沿途驻足的“文化景点”,更是面向全社会展现了闵行的区域文化活力。
为进一步塑造城区软实力的神韵魅力,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品位,《中共闵行区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闵行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提出:提升城区软实力,打造都市风范新样板。将文化印记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塑造更多具有闵行特色的经典建筑、经典地标、经典元素,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世界会客厅连通四海、人聚万邦,绿满春申、水润闵行的美好画卷绚丽多姿、流连忘返,充分彰显春申风韵、上海风情、中国风范、国际风尚。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理想中的闵行文化“效果图”,正在一步步变成“实景图”:
800年历史的召稼楼古镇,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也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特征,更打动人的是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海派文化和农耕文化。如今浦江镇已培育“召楼粽情”端午文化节、浦江沪剧节、“沪谚三化”、“东乡风韵”、“东乡记忆”等文化品牌。未来,召稼楼古镇二期、“归园居”田园综合体二期、东方智媒城将形成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全域旅游空间,重塑一个江南文化重镇。
都市人文和烟火气,当属夜市最浓。吹着习习晚风,无论是喝上一小杯,还是走走逛逛买些好吃的,都是一种享受。在闵行,充分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和产业经济特点,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线,繁荣闵行夜间经济,无论是老牌经典的“锦江乐园夜市”,唱跳具备、美食不断的“首尔夜市”“青杉夜市”,还是后起新秀“七宝夜市”,总有一款能够给市民带来别样惊喜。
喜欢带孩子看演出的家长,一直都有这样的期待:闵行的亲子剧场能不能多一点?好消息传来,沉浸式亲子剧场与商业性演出黑匣子剧场日前已落地虹桥万创中心。这个定位于文娱主题的都市微文旅综合体,除了涵盖主题剧场、复合书店、创意零售、艺术餐厅、先锋展览等业态,还将利用七宝生态商务区的地缘优势,落地亲子营地、大型音乐会、国际文娱论坛等,提供链接国际和前沿文化的文化娱乐之旅……
聚焦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的战略定位,搭建文化交流交易平台,打造节庆、展览、赛事品牌集群,构筑长三角商旅文融合发展高地,“十四五”期间,闵行还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期待:实施“一轴双核、一带三芯”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构筑南北国际文化发展轴;推动形成虹桥国际文化发展核、七宝—莘庄艺术文化发展核;打造东西智慧双创文化带;推动南部双创示范区、马桥多元文化体验区、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三芯联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海博物馆(南馆)·上海考古体验中心·马桥文化遗址公园综合项目(暂名)为龙头,将大力推进虹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现当代艺术馆等一系列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技术互动的多元体验平台。
高品质文化供给,市民生活更美好
今年9月初,闵行市民艺术夜校正式开启第一课。傍晚6点,家住宝山的宾女士提早一个小时就来到了闵行区群艺馆,“太火爆了,终于被我抢到了!我从小就爱画画,但没有学过彩铅,希望12节课能圆一个梦。”原来,为了能够参加这次闵行区市民艺术夜校的彩铅课程,她不仅第一时间在网上抢课,为了第一节课不迟到,更是从宝山直接打车过来。“戴上口罩,直奔夜校”,这也成为了疫情防控形势下闵行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每门课程12次课,收费500元,每周一晚7点开课,每次课程一个半小时,这在市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这样的夜校请再来一打”“祝我下期抢到名额”……这是夜校“粉丝”们的热情留言。
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馆长傅晏坦言,市民艺术夜校如此火爆,离不开其高性价比,“500元的收费是一种探索,我们正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性、低收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市民艺术夜校响应了中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激活了更多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大大小小的文化场馆实现高频运转,和市民的生活也贴得更近了。
广场舞亮相央视春晚,戏曲节、合唱节数10万人争相参与,莘庄灯会、颛桥糕会你唱罢我登场,市民夜校、城市书房、文化客堂间在市民家门口铺展开放,更有闵行博物馆、宝龙美术馆等“颜值+内涵”的好去处让人流连忘返……在闵行,搭建供需管理平台,推进特色文艺团队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文化资源四级配送机制,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至居村全覆盖。
在莘庄镇文体中心和几家邻里中心内,近日出现了一款“神仙”书柜。“有了这台24小时智能书柜,我每次来邻里中心都会借几本喜欢的书回去,下次来参加活动,顺手就还了,28天内都是免费借阅,真是太方便了。”附近居民极力点赞,只要用手机轻轻扫描触摸屏的二维码,根据提示操作柜门便会自动弹开,过程只要几秒!
截至2020年底,闵行已建成15家城市书房、28个文化客堂间,共认定23个文创载体,其中9个为市级文创园区。全区累计新增11.68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市、区、街镇、居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文化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围绕“保基本、重内涵、有创新、惠群众”的发展目标,闵行将进一步构建与城区发展战略相融合、与市民美好生活期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于此,围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为百姓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这一主题,日前梅陇镇曹行村、浦锦街道浦江村、华漕镇王泥浜村、浦江镇汇中村等村党组织书记就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在党建引领文化振兴方面,梅陇镇率先进行了探索,几年前闵行第一家文化客堂间就在梅陇镇揭牌成立。
以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曹行村共腾出12000平方米的空间,给观缘文化创意园做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已分两期完成了相关建设工作。通过招商引资,搭建了艺术品及其衍生品的展示空间和销售平台,全力打造集艺术鉴赏、文创体验、培训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创园,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让文化气息在曹行村蔓延和辐射,储备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动能,未来可期。
后记
昨天的闵行,综合实力持续在全市领先,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发展加速进步,经济活力令人瞩目。
今天的闵行,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特色产业之一。彰显城市精神品格,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深度挖掘闵行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打响闵行“上海之本”的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闵行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进文体产业繁荣发展,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明天的闵行,更多城市文化地标将拔地而起,更高质量的文艺精品和更亮眼的文化品牌令人期待,更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将为闵行“吸粉”无数。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让百姓更加触手可及,建筑可阅读,非遗传承将更接地气……
站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全新历史起点,闵行正以大鹏展翅的雄姿,腾跃出新的文化高度。
闵行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
实施“一轴双核、一带三芯”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构筑南北国际文化发展轴,推动形成虹桥国际文化发展核、七宝—莘庄艺术文化发展核,打造东西智慧双创文化带,推动南部双创示范区、马桥多元文化体验区、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三芯联动”。
南北延伸,构筑最“国际”的文化发展轴。联动沿线文化发展,形成“北有国际虹桥、南有科创中心”遥相呼应之势。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的功能优势,加快虹桥国际文化发展核、七宝-莘庄艺术文化发展核建设。
虹桥国际文化发展核。以虹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前湾公园文化客厅、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文化设施均衡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关键机遇,引进一批国际顶级赛事和展览活动、知名企业总部、专业服务机构和首店首家模式商业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
七宝—莘庄艺术文化发展核。持续推进七宝老街转型升级,建设传媒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融媒体集聚平台。紧抓莘庄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当代艺术馆、闵行少儿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增建文化空间,提升莘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
东西联动,打造最“智慧”的双创文化带。围绕上海南部科创中心,跨江联动,古今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南部双创示范区、马桥多元文化体验区、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三芯联动”,形成“科创+文创”集聚区。
南部双创示范区。整合紫竹科学园区、大零号湾、中国网络视听基地等优质资源,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科创+文创”的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浦江第一湾公园、江川图书馆、南滨江绿带文旅休闲项目建设,打造闵行滨江科创时尚文旅区。
马桥多元文化体验区。以上海博物馆(南馆)·上海考古体验中心·马桥文化遗址公园综合项目(暂名)为核心,发挥区域“历史文化+人工智能+生态休闲”叠加优势,加大在文博创意、人工智能、赛事活动等领域的布局,为市民提供多元交互体验平台。
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以召稼楼古镇二期、“归园居”田园综合体二期、东方智媒城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传媒、乡村游憩、科创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浦江游览带,形成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全域旅游空间。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