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动人的绘画、雕塑、摄影等,都有漩涡般的吸引力。
这不,2021年1月20日,农历大寒,京郊幽静且辽阔的冰面上举办的《一条小溪——贾廷峰摄影艺术展》,令我掩“卷”覃思。这可能是世上最孤独的展览吧——我不禁长叹!
说其“最孤独”,是因为在人迹罕至的冰面上举办的一次与大自然同呼吸的展览,没有策展人和主持人,也没有观众和花篮,只有寥寥的几个记者。展览呈现了从3万余幅照片里遴选的60幅摄影作品。作品“主角”是一条小溪,从春夏的汤汤到秋冬的干涸,艺术地再现了“无常之常”。
驻足凝望贾廷峰拍摄小溪的60幅作品,有苏醒、欢乐、绚烂,也有寂寥、萧条、悲凉等等,作品里无人胜有人,无声胜有声,仿佛可“见”一个身材颀长、鬓发染霜的男人,手执一枚手机,踯躅于天宇下、山谷里、小溪畔,与天地、山河、虫鸟作伴,记录了一个男人与一条小溪的奇遇与对话。镜头定格的是一个个碎片化瞬间,表现的却是一个不甘在物欲横流、浮华喧嚣里沉沦的灵魂,影像“碎片”却呈现了一种精神现实。
其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正在于此:纳万象于镜像,呈人世于方寸。
我与贾廷峰相识相知10余载。他是一位激越昂扬,抱以艺术信仰的汉子。他创办的太和艺术空间,慧眼识珠,沙里淘金,发掘出不少“在路上”的水墨探险家,他们或隐居于山野,或生活在社会边缘,既不被主流美术圈接纳,也不屑与一味抄袭或模仿传统的美术家为伍,而是经年累月埋首于自己的“艺术革命”,在创新跋涉中踽踽独行。而贾廷峰不辞辛劳辗转于不为人知的旮旯,发现、发掘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作成果的艺术家,并将他们一个个推向市场。这些具有颠覆性气质和力量的水墨作品,冲击了学院派的创作,刷新了专家学者和大众的审美经验,还屡屡在欧美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赢得国际藏家青睐,由此,贾廷峰以及他一手打造的太和艺术空间,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先锋性和前卫性。
而贾廷峰的创作,显然与他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创新气质乃至精神一脉相承。他的摄影,不屑于重复前人老路,而是远离车水马龙的热闹“大道”,勇敢地独辟蹊径。
近来年,他“与世隔绝”,沉酣自然,倾心于怀柔山野里的“一条小溪”,拍出的作品妖娆多姿,气象万千。几乎每一幅都有充实且自由的生命,知微见著,以管窥天,洪荒一派,却又生机盎然,势如大江大河,汹涌澎湃。如此艺术再现,犹如冰冻三尺,决非出自一日之寒,而是他拥有30年艺术实践和思考积淀后,灵感和思绪在创作那一刻的火山岩浆般迸发。
贾廷峰的摄影作品,奇在“镜象”,妙在“思想”,他沉着而专注地聚焦一条无名小溪,从具象到非具象,从意象到心象,将身心与小溪产生的碰撞和交融,表现得可谓极致。我早年看他的“抒情摄影”,胜在构图和画意,呈现诗性和浪漫。今年看他的“心象摄影”,尤其是“一条小溪”的系列摄影,裹挟着弥足珍贵的高古气息和士人风骨,令人观之,不禁联想古代圣贤选择隐世而坚守精神家园,亦如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贾廷峰的摄影已然形成了“贾氏艺术”的辨识度,它们出自手机摄影,当然归类于影像产物,然而我每每阅读,感觉它们像极了“画”——兼具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及中国文人写意画精神。他将具象之“所见”,拍出心象之“所悟”,独创了自己的影像语言,并在这条风格小径上越走越远,以致我们今天还看到,艺术家本人知行合一,寄寓荒郊野岭,于淡泊里追逐纯真。
文如其人,摄影创作与一切艺术一样,其终极是思想和人格的再现。
法国作家罗什曾评论:“杜尚最好的作品是他度过的时光”。我感到,身为摄影家的贾廷峰,本质上是一个通悟人生的艺术家,他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生活与艺术深度交缠,以致呼吸、漫步等几乎也成作品,不可见却其乐融融。
艺术不疯魔不成活。贾廷峰的艺术摄影,也可谓“疯魔下的蛋”。只不过,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丰富的入世经历,给了他出世的灵感和意志。摄影,不过是艺术的表象,热爱生命并且乐于自我燃烧,才是贾廷峰与众不同的艺术之内里。
(作者系艺评家,作家)
作者:丁曦林
编辑:范家乐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