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暑节气到来。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京味作家肖复兴,再忆大暑节气的旧京民俗。肖复兴是二十四节气的 " 体验派 ",在人生阅历中体味一节一气的风情,书写成 " 老北京 " 的节气物语。肖复兴感慨二十四节气饱含着丰富的民俗," 这些民俗不仅是生活的外在体现,也是文化的升华,化在生活之上,与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影响着我们对于未来和过去的认知。"
大暑是 " 生长 " 的节气
关切农事稼穑的辛酸苦辣
环球网文化频道:大暑节气的特点和意义是怎样的?
肖复兴: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中国总结出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农事稼穑、辛酸苦辣都融合在一节一气之中,它并不是一种风花雪月,而是与老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
在乡村, 如果说春天是播种的节气、秋天是收获的节气,那么大暑就属于一年四季当中 " 生长 " 的节气。民谚说 "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如果大暑节气天气不热,谷物的颗粒就不会饱满。后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也越来越多。城市人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其实远远不如乡村那样明显和敏感,避暑纳凉更多成为了人们首先的需要。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大暑节气,有着怎样的京城 " 赏花指南 "?
肖复兴:大暑节气,盛夏七月,国槐花开。在北京的街道胡同、尤其是老北京有很多槐树,槐花开得密实,花朵细小,风一吹,漫天都是白色的槐花,花如雨落,满地槐花," 槐花雨 " 成为京城盛夏的一道风景。
大暑节气,在北京开得最旺盛的花是木槿和紫薇。这两种花在大、小暑节气前后开花,花期很长,从漫长的夏季一直开到秋天。在老北京来讲,过去木槿和紫薇都是种在皇家园林或私人院子里的,并不是老百姓司空见惯的花。一般开在四合院、老百姓墙角院落的反而是晚香玉、茉莉和瓣儿兰这样的草本小花,有钱的大户人家院子里还会有白色大朵的玉簪花。
大暑节气的旧京舌尖记忆
酸梅汤、奶酪、果子干是独特风味
环球网文化频道:时下年轻人开始沉迷奶茶,在大暑节气,老北京还有哪些独特的消暑凉饮?
肖复兴:酸梅汤、奶酪和果子干,是北京独特的夏日凉饮,值得向年轻人推荐。冰镇酸梅汤到现在也非常流行。而奶酪是老北京人夏天特色的吃食,将液体的牛奶熬成粘稠的半固体状态,是清朝旗人入关带来的草原风味,慢慢在北京流行起来。还有一种小吃,现在基本见不到了,叫做 " 果子干 ",以杏干、柿子干为主,慢慢熬制,加入山楂、梨片、鲜藕片等,颜色分明,又甜又酸。做法有点像卤煮、乱炖,把各种果子干煮成一锅,冰镇解暑,那时五分钱就可以买一碗。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舌尖上的大暑节气里,还有哪些时令美食?
肖复兴:过去什刹海专门卖子儿莲蓬,非常嫩的莲子熬成特别清浅鲜香的汤,撒上桂花。那时候,在什刹海湖岸是一溜儿小摊林立,卖各种夏季时令小吃,琳琅满目。除了子儿莲蓬,还有荷叶粥也是时令的吃食。有一种吃食 " 冰角子 ",我也没有吃过。在里面包一层冰,外面裹一层面,油炸而成,内冷外热,别有一番滋味,有点像现在的油炸冰激凌,是当时有钱人家才能吃上的玩意儿。其实,老北京有很多下里巴人的吃食,并不复杂,也不高贵,因为挣不到钱,很多已经消失了,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
趣话大暑里的民俗风情
二十四节气承载百姓生活的生动故事
环球网文化频道:您在新书《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中书写了老北京的节气物语,还原消逝中的文化记忆。那么,在大暑节气,老北京人如何渡过炎炎夏日?
肖复兴:我一直对北京的书写一往情深,作家就是要重获过去,阻止现在的流逝,把消失的一切唤回到现实的记忆,在书中我也写到了 " 京都夏忆 "。过去,老北京夏天流行 " 吃冰 "。早在清末,皇上要给各位大臣颁发冰票解暑,《燕京岁时记》中说:" 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清末民初,大街上还有官府搭棚,将冰块削成一块块,施舍给来往过路的平民百姓,棚上还会写着 " 皇恩浩荡 "。
老北京有两处冰窖厂,一处在南城,即现在的珠市口附近,另一处位于北城,在什刹海附近。冬天结冰时,把冰储藏在很深的地下冰窖,到夏天再取出来,普通人家会到冰窖厂去买冰。当时,还有三轮车拉着冰走街串巷,敲着铜盏,往来卖冰,叫 " 卖冰核儿 "。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北京大栅栏开始有卖西方冰淇淋的冷饮店,还有一种叫做 " 沙士水 " 的解暑汽水。随着制冷设备越来越普及,才开始流行起冰棍、雪糕,这都是后来的事了。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大暑节气,老北京有哪些民俗或游乐活动?
肖复兴:老北京人讲究 " 穷欢乐 "。到什刹海,人们一边赏荷,一边品尝夏季小食,还有宣武门外的护城河、二闸都是老百姓赏玩的热门地点。
过去,皇宫养象的象房就在宣武门内,大象是从东南亚 " 进口 " 来的珍稀动物,主要是为了朝廷的礼仪活动。每年夏天,官校都要用旗鼓迎象出象房,再出城门,到护城河洗澡消暑。那时候,聚在河边看洗象,成为了大暑天盛大的节日。有钱人,会如王士祯诗中所写的那样:" 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金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 而老百姓则把护城河两岸围得密密实实的,可以说是 " 万人空巷、只为洗象 "。
元朝时,大运河贯通京杭,由于通州地势低、大都地势高,在河道设闸坝调节水位,防止水势越来越浅,使河水直流到现在的什刹海。通惠河上有一道 " 二闸 ",也就是现在的庆丰闸遗址,过去闸口高达十丈有余,水势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瀑布,到那里观赏游玩的人特别多。《天咫偶闻》中说:" 二闸遂为游人荟萃之所,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 " 足见那时候在整个夏天二闸的鼎盛辉煌。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游人趋之若鹜,是当时北京避暑游玩的最佳去处。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书写节气的过程中,你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
肖复兴: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本书,并且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包罗了丰富的民俗,如同百姓生活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和情感总结出来的。这些民俗不仅是生活的外在体现,也是文化的升华,化在生活之上,与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影响着我们对于未来和过去的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二十四节气的更替里走过来的,谁也逃脱不了,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流转,就没有我们自己经过的生命,没有一天天、一年年的年岁增长,我们生命的形成也是跟二十四节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节气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就像春分节气是生机勃勃的气象,大暑节气如同人的壮年时期,大雪节气宛如人生暮年,二十四节气也对应着人生的四季。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嘉玉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