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昨日黄花”,还是“明日黄花”?许多人张口就错!不要再用错了!成语:“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许多人一用就错!“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为何是“明日黄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不足百年,所以,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元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低谷期”,著名的诗人与作家并不多。除了元曲外,人们唯一能记住的元代诗人,可能就是马致远了,这要归功于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28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其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实,在与马致远同时代的文人中,也有些文名卓显的,比如浙江籍的散曲作家张可久。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因而,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比如,张可久有首传世散曲《折桂令·九日》(又称《蟾宫曲·九日》),就广受称道: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诗题中的“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重阳节这天,古人素有登高望远怀乡思亲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在某个重阳,就写了下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可久的这首《九日》,借重九登高远望,引发倦客思家的情怀;既写了“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晚年迟暮的游子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全曲饱含重阳悲秋、地隔天涯的惆怅情绪,给人以日暮黄昏、华年不再的无限哀叹。该散曲借景抒情,语言清丽洗练,对仗工整妥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曲中有“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之句,其中,就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明日黄花”,因为诗题是“九日(重阳节)”,明日就指的是重阳节过后的日子,黄花指的是菊花。重阳赏菊正当时,重阳一过,秋风劲吹,菊花就慢慢枯萎了。张可久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其实是化用了北宋诗人苏东坡的“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一句出自其《九日次韵王巩》诗: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诗写重阳赏菊,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会儿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苏诗中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其实,除了表面上的景语之外,“明日黄花蝶也愁”一句也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样。
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所以,“明日黄花”已不复当年风采,后人才用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宋代胡继宗在其编著的《书言故事·花木类》中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昨日黄花”来了。如此一来,很多人从脑海中“调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时,一不小心,就会错用成了“昨日黄花”了。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