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密云区发布“最美保水人”征集令,寻找在密云水库建设、移民、保水、富民、宣传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一同追忆那个年代的故事,那段光辉的历史,那些可亲可敬的奉献者。征集令发布短短十余天,组委会便陆续收到30余条珍贵的线索,组委会已寻到了40余位曾参与过密云水库建设的老人,那些印刻在时光中的感人故事再度闪亮。
寻故人追忆光辉历史
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修建密云水库”的战略决策,京津冀20万大军齐聚燕山脚下,掀起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会战,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密云历经三次大移民,7万余人搬离故土,在京华大地上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建成,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
为修建密云水库,全国各地的工人自愿踊跃报名,缺乏大型机械,工人们靠着手推肩扛在两年时间内建成了这座大型水库。
遍地红旗,机器轰鸣,人拉肩扛……修建密云水库是一场20万人的“大会战”,更是60年前的“京津冀”大合作,来自三地的21支队伍和解放军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无数动人篇章。
这其中,涌现出了“十姐妹突击队”、“九兄弟队”、“黄继光队”、“赵一曼队”等先进团队和独臂英雄李世喜等四万名劳动模范。
“通过翻阅史志资料及当年的《密云水库报》,我们查阅到了很多当年的人和事。”
据介绍,“最美保水人”征集令发布后,活动组委会寻到了一些留存的影视和文字材料,真实记录下了水库建设时的火热场面。与此同时,很多密云水库建设者的后人也通过官方发布的线索征集渠道主动找来,希望帮老人找到当年的工友。
“很多热心的市民寄来了老人的亲笔信,透露了很多水库修建过程的细节,还有一些修建水库时留下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同个劳动队伍的成员名单及住址等等。”
寻找“最美保水人”活动组委会的丁红玲说,活动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人物线索收集和每周、每月评选。评选结果将在今年9月1日的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庆典活动中公布并进行统一表彰,分别给予周榜、月榜、年榜人物一定奖励。
目前,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联络寻找,并与区融媒体中心紧密合作,收集影像及文字资料,多种方式讲述好水库故事。
“真心希望60年后,我们能与他们再聚首,共同回忆那段往事。”丁红玲说。
八旬老人的11页亲笔信
“修建水库住的是‘地窝子’,吃得更是清苦,但全体民工听党的话,再难、再累也要啃下硬任务。”前几天,一封长达11页的亲笔手写信笺寄到了密云区委宣传部,信中详述了当年修建密云水库的情景。
这封信来自一位名叫富砚佳的老人,1958年10月,刚满19岁的他跟随星火人民公社500多名社员组团出发,首先到潮河大坝的九松山副坝挖沙子,向大坝运输优质砂石料。
在他的记忆里,遍地红旗招展,皮带运输机像长龙一样传递翻动,人门拉着小车、肩抗土筐,你追我赶着往大坝上运输砂石和黏土,大坝眼见着一天一天高起来。
“我有时回忆起修建密云水库的这段历史,心中说不出的高兴。想到伟大祖国的气壮山河,人民力量的伟大,想到自己为水库贡献过微薄力量,心中感到自豪和荣光。深深体会到只有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造就这样的奇迹!”
富砚佳修建密云水库完工后,回到家乡朝阳区星火人民公社豆各庄大队担任团支部书记。老人所在的星火人民公社,因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农民多已转为工人。不久的将来,位于此处的新火车站,将成为“京沈客专”上的重要站点,再次牵连起密云与北京市区的一脉情缘。
一家三代守水库
跟富砚佳一起参与过密云水库建设的,还有罗连恒老人。
罗连恒的孙子从网络上看到征集令后立刻与活动组委会取得了联系,在电话里,罗连恒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春节。
1960年的春节,工地上异常热闹,虽然没有张灯结彩的装饰,但节日的喜庆丝毫不减。忙碌了一天的工友们聚在一起,笨手笨脚地集体包出形态各异的饺子。
“那样的年夜饭,超乎寻常的香。当时还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不想爹不想妈,修好水库再回家!”罗连恒笑着说,当时他长期在隧洞内工作,风钻工打洞、支护工支撑、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大家冒着塌方危险,互相鼓劲,谁也不说苦,谁也不称难。
密云水库建成后,罗连恒先后又去东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调回密云水库管理处当司机,随后儿子也接班,孙子毕业后又考入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祖孙三代都为密云水库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总理和我握过手”
在密云水库的建设工地上,有一抹亮丽的身影,来自密云各公社的妇女组成了“穆桂英队”,她们挖渠、扛包、运砂石……这些年轻的姑娘们不叫苦不喊累,活跃在建设一线,是必不可少的巾帼力量。
“那年我二十岁,村党支部召开大会,说要修建密云水库,自愿报名,我们一共六个女同志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坐着马车,带着小推车、大筐、铁锹、镐,来到了密云水库。”在水库工地上度过的时光,王建华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密云水库建设现场,王建华和几个姑娘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挖明渠,一边挖一边还要扛着装满砂石的大筐往外运,全都是重体力活。“都是年轻人,就应该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干啥就干啥。”王建华回忆说,“挖到11月份的时候,见水了,我们穿着绒衣雨靴接着挖,冰碴子混在土里,特别冷。有天夜间正干着活儿,干着干着它就结冰了,我脚一打滑掉进了水里,两条大辫子都给冻成了冰棍。”
后来,水渠挖好了,王建华又跟姑娘们一起转去了挖隧道。“在水库工地上,我筛沙石的时间最长,为了给隧洞备料。打隧洞的叫风钻连,那是男民工的队伍,他们打了隧洞,放了炮,我们负责把崩出的沙石往外推。”1959年6月,表现出色的王建华在建设一线加入党组织,还曾三次获得了由水库指挥部评选的劳动模范特等奖。
1960年4月份,周恩来总理来到密云水库视察。正在筛砂石的王建华接到了连长的通知,去工区开会。
“到那以后说,去143会议室,他都没告诉我实话,就说开会。”王建华回忆,进屋以后才发现,十几位得过劳模大会特等奖的工友都在这里。“是总理来了,要见见水库的民工。”听见这话,王建华看着自己身上带着黄土印的蓝大襟的褂子,顿感羞窘。
等了片刻,周总理直接进了工棚。“我们排两行,总理一个个握手,介绍说这个是哪个哪个支队的,姓啥叫啥。后来到我那儿握握手,说你叫什么,我说我叫王建华,干什么活儿?现在筛砂石呢。累吗?不累,还好。一个一个问完,才进了工棚开座谈会。”虽然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却让王建华记了60年。
1960年密云水库成功竣工验收,实现一年拦洪两年建坝的水利奇迹。20万工人齐聚燕山脚下潮白河畔,夜以继日奋战在建设工地。
两年的时间里,一座超大型水库拔地而起,靠的就是富砚佳、罗连恒、王建华等20万工人日夜奋战。
二月天里,潮河水电队电工二分队34名技工每天要爬过一道山梁,趟着冰冷的河水,走出七公里左右的路程来执行架设由隧洞到荆子峪的4000公尺高压线路的任务。“一定要做照明战线上的尖兵,在我们面前是没有困难的。”
玉田支队一团,有一支娃娃突击队,队里12个人,年龄都在15岁至17岁,虽然年纪小,但干活利落,七日完成砂料上坝二百八十方,每人平均二十三方。
平谷峪口二营七连宋国宝,一个车带十二个土篮。
来自大厂支队第一营钢铁排民工许宗仁、徐宝柱每趟要装满足足一千七百斤的砂石。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求回报地挥洒着汗水,带着一腔热血共同谱写传奇。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