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戏曲中,“狸猫换太子”几乎人人知晓。戏中介绍,刘妃自己不能生育,在得知李氏生下男婴后,用一只剥皮的狸猫换走了李氏的婴儿,并成功晋封皇后。后来,在包拯的查探下,真相大白,刘氏畏罪自杀,做了皇帝的“太子”与双目失明的生母相认——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出宫廷剧。由于这出剧很适合人们那种朴素的“善恶因果”论,所以很受大众欢迎,并被广泛传播。
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并被许多人认为就是史实。究竟如何,让我来抽丝剥茧,逐一分析吧。
一,真实情况
首先,刘娥本来就是皇后,并非换了太子才晋封上位的。
刘娥15岁时,被真宗(当时还没即位,任开封府尹)看中,娶为侧室。真宗即位后,先封为美人,不久册为皇后。
李氏为刘娥的一个侍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真宗看上,并宠幸了她——一晚承露,竟怀上了龙种。
其次,刘娥抱养李氏所生的孩子,是合理合法的,根本用不着偷偷摸摸。
第一,在宋代,皇帝每天宠幸哪个妃子,都要有专门负责此事的太监做记录,称为《起居注》。这样做一是用来保持皇家血统的纯正,二是太后等根据《起居注》做为参考,体察皇帝的身体状况,以适当干预。
并且,十月怀胎自始至终都有严格的程序备案、御医检查,以刘娥的智商,她是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的。
第二,刘娥无子,就等于皇帝无嫡。在历朝历代,皇后如果无子,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侧妃那里抱养一个,以祧正宫。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因为皇帝死后,“立嫡不立长”被历代所接受。如果中宫无子,就无“嫡子”一说,会造成诸子争位,使朝局动荡,江山不稳。
比如康熙晚年的众子夺嫡,诸子互相残杀,使康熙心神俱疲。倘若四皇子胤禛为皇后所生,或被正宫所养,则理所应当地继承皇位,既无争嫡一说,也无日后的各种传言。
另外,如果继任皇帝非中宫所出,还会出现一个尴尬问题:新皇帝即位后,是应尊生母为太后,还是应尊原皇后为太后呢?
这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在尊奉“孝道”的帝王社会,如果弃生母于不顾,尊原皇后为嫡母,以而尊为太后,与“孝道”相冲突。可如果尊生母于太后,把原皇后弃置,又与宗法不合。
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同时两个太后并存的现象。一个是原正宫,一个则是自己的生母。被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慈禧与慈安了。同治即位后,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即慈禧。而文宗的皇后钮祜禄氏,则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慈安。两位太后并存,慈禧争权夺利,是造成晚清社会的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皇后有了“嫡子”,无论是亲生还是抱养的,可令后宫安稳。
在一些宫廷剧中,众多的妃嫔先是为自己争宠,生下孩子后便为孩子争位,无所不用其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试想,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未来去当皇帝!儿子当上了皇帝,一是可以母凭子贵,自己晋位太后。二是可以让儿子的子子孙孙继承皇位,血脉延续。三是可以避免别的皇子当了皇帝后,对自己儿子的迫害。所以,当中宫无嫡子,皇帝无王储时,后宫诸妃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会不择手段地互相残害——许多皇帝空有三宫六院,却无子嗣可继,就是后宫自相残杀的结果。
比如史上所记载的西晋贾南凤,自己不能生子,便把惠帝所生诸子、甚至尚在腹中的都被她残害。同样,明宪宗的万贵妃,也是不能生育,她残忍地把后宫所有生下、待生的皇子全部除掉,后宫嫔妃甚至因她而惧怕怀孕。
可一旦中宫有了嫡子,至多她们把焦点对准嫡子身上,只需重点保护,后宫就可避免互相残杀的情况出现。
二,在现实版的“狸猫换太子”中,谁是最大的输家呢?
你肯定会说:当然是李妃!自己生下来的儿子,被别人抢走,自己想充一声”妈”都不可以,这是何等的残忍!
其实是这样的吗?
让我根据史料,逐一来分析一下。
(1)刘娥对待李氏,并非象戏中所演的那样刻薄,而是非常优厚。
把皇子(赵祯)抱走后,刘娥并没有自己亲自抚养,而是安在中宫名下,让杨妃抚养。虽是如此,刘娥由于自己无子,待赵祯视如己出,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同时,对李氏也比较厚待,由婉仪升为顺容,并常额外加赏。
真宗死后,赵祯即位(仁宗),刘娥晋为太后,由于仁宗尚小(13岁),在晏殊等的请求下,刘娥代仁宗听政。以她稳固的太后之位,加上与李氏的地位悬殊,况且真宗已死,也没有争风吃醋的前提条件,所以,她更没必要跟李氏过不去了。
后来刘娥死后,仁宗听信传言,以为生母是被刘娥所害,便开棺验尸。打开棺椁后,只见李氏头戴凤冠,身着霞帔,完全是太后的装束。在水银的保护下,尸体不腐,面色如生。仁宗这打才消了困感自己多年的怀疑,并当场对大臣说:“闲话和传闻是不可信的,我错怪太后了。”
(2)与李氏相比,其实刘娥是一个输家。
首先,既使刘娥不抱养仁宗,在真宗死后,刘娥是理所应当的皇太后。换句话说,无论哪个皇子做了皇帝,刘娥的太后之位是不可动摇的。
刘娥抱养仁宗,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况且当初抱养时,也不是她个人的主意,而是真宗和太后共同下的旨意。而李氏做为孩子的生母,本身又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弱者,很容易招致人们的同情。
既然李氏被多数人所同情,那么,对于“夺走”她孩子的刘娥,民间当然是更多的指责了——在與论上,尤其是在民间的口舌中,刘娥是个输家!
其次,真宗死后,由于刘娥代为听政,与仁宗关系一直很僵,并没有享受到抚养太子所应该带来的天伦之乐。
听政之初,刘娥宠信丁谓、吕夷简等,仁宗很是反感。在仁宗心目中,老师晏殊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材,应该受到重用。所以,尽管仁宗尚未听政,但在心里已对太后大为不满。
仁宗十五岁时,喜欢上了张氏,可由于出身问题,刘娥让他娶了郭氏为妻,并立为皇后。由此,仁宗对刘娥产生了抵触心理,日积月累,逐渐变成了敌意。(刘娥死后,仁宗当年便废掉郭后,后来立张氏为贵妃。)
刘娥个性强势,号令严明,对臣子恩威并施,让性格仁慈的仁宗皇帝非常不悦。由于臣强主幼,刘娥在和仁宗共同听政时,常常对权臣进行打压,以正本清源,为仁宗扫清障碍。有时甚至当着仁宗的面,驳回他的条陈,让仁宗很下不来台。
所以,仁宗与刘娥虽名为“母子”,但已势同水火。刘娥在仁宗的心里,已无丝毫的母爱情份,只是一个手腕强硬的政治对手。甚至巴不得刘娥早点去世,好还政于他。(刘娥死后,仁宗不止一次地说过感到后悔的话,为当初对太后的不敬而惭愧。)
尤为关键的是,仁宗很早便被灌入了“狸猫换太子”的谣传,骨子里对刘娥有很深的敌意。
由此看来,倘若刘娥没有抱养仁宗,依然可做她的太后,仁宗也心无芥蒂,恐怕“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会那么僵局了。
无论是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还是现实中的刘后育婴,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刘娥替夫养子,代”子”执政,却致母“子”不睦,身后遗垢。李氏一夕得宠,却名微位卑,既无抚养的权利,也不能让亲生儿子唤一声”母亲”,抑郁而终。而这场争论的核心人物——仁宗皇帝,自幼心里便埋下阴影,生母不能见,养母不待见,终生受到良心的遣责,郁郁寡欢。而这所有不幸的源头,正是君权至上、家国一体的封建专制社会,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无论是皇后还是妃嫔,也只不过是替皇家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
参考文献:《宋史》,《中国皇帝全传》,百度百科。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