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时的大师往往是多才多艺、博学多闻、思想深邃、理念先进,而且很有民族气节的。举例来说,当时的文学领域有着鲁迅、茅盾、老舍,历史领域有着陈寅恪、钱穆,国学领域有胡适、季羡林,绘画领域则有徐悲鸿、齐白石等等,他们都是事到如今仍然大名鼎鼎 ,堪称重量级的人物。
在当时众多的大师当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涉足了政治、教育、书法等多个领域,从政能常年担任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甚至竞选民国副总统,从教能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董,书法更是水平高到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这位非凡之人,便是有着"西北奇才"之称的于右任。
那么,他的一生到底有多传奇呢?
清光绪五年(1879),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够轻松掌握别人很久才能理解的知识。十六岁时,于右任就以头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后来,他求学于当时与康有为齐名的维新派领袖刘光蕡,思想得到了真正的启蒙。
二十一岁时,于右任参加岁试,又以头名的成绩补为廪膳生,当时主管陕西学政的叶尔恺惊讶地给了他“西北奇才"的高度评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则狼狈地逃到了西安。虽然是逃难,但清政府为了面子声称这是"西狩",明明已经如同丧家犬一般的慈禧太后则还是要求沿途官员百姓“跪迎"。
当时,于右任也被迫和老师一同在大雨中跪了一个多小时,表示对老佛爷的欢迎。据说,热血方刚的于右任曾经愤怒到差点直接上书陕西巡抚杀慈禧以除国贼。
为了发泄怒火,于右任写下了“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名句,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四年后,清廷因为于右任发行革命色彩浓厚的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而下令抓捕,后者被迫化名刘学裕逃往了上海。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刚创办不久,于右任觉得十分新奇,便入了学。
第二年,因为不满教会干预教学,一百四十多名震旦学子集体退学,其中就有于右任。离开震旦后,这些学生拥戴原震旦学院校长马相伯建立了复旦公学,这便是如今顶级学府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大学校歌中有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无疑是在表明自己和受教会控制的震旦学院有所不同。
复旦公学开学的第二年,于右任又产生了创办报纸来推广思想的想法,于是,他很快便动身前往日本考察。
在东京,于右任结识了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孙中山,并非常爽快地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于右任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不遗余力地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其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不满袁世凯假民主的于右任遭到了打压,《民立报》被查封,他本人也只好躲到了日本。
十年之后,国内环境趋于稳定,而孙中山又准备改组国民党,因此于右任回到上海进行协助。当时,东南师范高等学校爆发了学潮,学生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而于右任成了他们心目中校长的人选。在学生们诚恳的请求下,于右任接受了邀请,并将学校改名为上海大学。
其实,这件事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当时国共正处在合作时期,而上海大学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先生为副校长,正是合作的很好体现。
1924年,于右任被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此后,作为元老级别人物的于右任历任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可以说是很有份量和话语权。1945年,重庆谈判开启,毛主席、周总理这两大新中国核心人物到达重庆后还曾专程拜访于右任,他们畅谈诗词,宛如并没有身处不同阵营一般,堪称佳话。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但于右任随着败退的国民党逃往了台湾。在台湾居住期间,于右任难以掩饰对大陆的思念,于是创作出了著名的诗作《望故乡》,诗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1964年,八十多岁高龄的于右任在台北病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人们便将他的半身铜像立在了玉山之巅,让他能够在高山上遥望故乡。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