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茶花女》堪称世界文学的不朽珍宝,无论是戏剧、歌剧还是舞剧,曾先后被改编成在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威尔第作曲改编的歌剧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大剧院内回响,影视剧作品更是更迭不断,好莱坞名伶的全情演绎在银幕上斩获无数少年男女的心。
图1:法国剧作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
一、脱胎于小说,成就于舞台艺术——《茶花女》的“蜕变”史
尽管小仲马在年仅24岁时凭借《茶花女》一举成名,但读者对他之后的作品却一直都不买账,《茶花女》成了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于是,小仲马将小说改编成了剧本,竟因此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戏剧天赋,他将故事大胆切割成为五幕,引入大段台词,以日常对白还原真实,以真挚情感打动人心。1852年,戏剧《茶花女》于巴黎首演大获成功,成为19世纪法国舞台最重大事件。观众中就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在短短6周内,威尔第完成谱曲,将《茶花女》改编成为一部三幕歌剧,于1853年在意大利凤凰歌剧院首演。至今,歌剧《茶花女》依旧驰誉世界。剧中多首歌曲,如《饮酒歌》、咏叹调《啊!梦里情人》、《及时行乐》等成了知名歌唱家的必唱曲目,《茶花女》也成为了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诚如小仲马所说的:“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了,但威尔第却使《茶花女》成为不朽”。
二十世纪后期,《茶花女》被搬上芭蕾舞台,至今已有多个版本,备受世界各大芭蕾舞团的青睐。其中,最广为舞迷们所知的两个版本,都是为世界顶级芭蕾舞明星们编创的。一出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前团长弗雷德里克?阿希顿爵士专门为玛戈?芳婷和鲁道夫?努列耶夫编创的舞剧《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另一出是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舞蹈家大师约翰?诺伊梅尔专门为玛西亚?海蒂编导的同名舞剧《茶花女》。
图2: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茶花女》剧照
图3: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剧照
二、芭蕾舞创作风格的演变:“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
“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发展至今,芭蕾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在各历史时期中,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长出多样的姿态。
提及芭蕾舞剧,便要追溯到1581年的意大利,于宫廷上演的《王后的喜剧芭蕾》被史学家们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剧,且由此开启了芭蕾舞剧的纪元。在经历了喜剧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古典主义芭蕾之后,二十世纪20年代,“戏剧芭蕾”的热潮在俄罗斯兴起。
“戏剧芭蕾”脱胎于古典和浪漫主义芭蕾,于20世纪30年代末占领舞台。它对戏剧结构的高度强调让芭蕾舞剧从抽象地概括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境地中走了出来,创作者们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戏剧结构的源泉,并着力于揭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虽说这一时期的创作手法并不尽如人意,但依然留下《巴赫奇萨拉依泪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响亮的作品。“交响芭蕾”的兴起紧随其后,这一流派的编舞家们批判性地继承了“戏剧芭蕾”的精华,不同的是,他们将音乐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较严格地按音乐的结构进行构思。
图4:上海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两个相依、相伴的编舞流派对后世芭蕾舞剧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编舞家对它们的偏爱,以及因这份偏爱而形成的个人创作风格。英国芭蕾大师德里克·迪恩正是一位注重芭蕾戏剧性表达的编舞家,他为上海芭蕾舞团创排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茶花女》等代表作。上海芭蕾舞团演绎的《茶花女》是他在2019年为上海芭蕾舞团创排的新作。创作这样充满戏剧张力的芭蕾作品是迪恩的强项,巧妙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表达人物内心独白的独舞、为戏剧发展服务的双人舞、打破古典式构图以表现群像和氛围感的群舞……没有技术的炫耀,一切细节皆为人物塑造和戏剧推进而服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兴起于百年前的“戏剧芭蕾”强调戏剧结构严整清晰、人物形象塑造鲜明可信的主张。
图5:交响芭蕾《小夜曲》剧照
上海芭蕾舞团/文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