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是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十分重视在山水画创作中对“真”的思考和运用。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图真”、“四品”、“二病”等理论要点,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通过对太行山博大雄浑气质特点的领悟,创作出许多类似《匡庐图》这样的大山大水,从而开辟出全景式构图和写真式技法,实现了与《笔法记》所推崇的“真”在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的统一。荆浩开创的写实绘画风格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其部分,进一步走进他的山水世界,感受他特立独行的山水精神。
荆浩《夏山高阁图》
此幅《夏山高阁图》以水墨青绿全景式构图画出危峰叠蟑,飞瀑流泉,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冈岭相连,其中点缀山路、桥梁及几处幽居屋舍、或亭台楼阁。布局高远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描绘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气象。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面貌,技法比之唐人有着大幅度的进步。
整观荆浩的山水画,不难察觉荆浩于作画上更加注重山水的自然姿态,画风更加的偏向于北方的雄伟山河,在山水的写绘中,更加营造出了一种恰在其中的意境美,这便是荆浩的山水画精品之所在了!
荆浩 山水挂轴 绢本设色
此幅山水绢本挂轴采用了三角形和对角线的构图方法,刻意将山之主峰置于之字型顶端,并施以淡墨,使人观之有辽阔悠然之感。而在此幅画作上,其构图造境等亦采取相似做法,山峰造型亦多取三角之势,层层推进,并渐以延伸。远处主峰并未沿袭传统视觉规律渐隐于云雾之间,而描摹细致,刻画清晰,令人有无限向往之感,又似有借此以带观者入画之意。
从画面来看,所描绘为山林春色之景。在对景物的选择上,除应时之景的红叶之外,荆氏把笔墨的着重点多放于对杨柳松柏的刻画上。细究之中便能领会荆氏之良苦用心。从其生活的时代来看,唐末五代是一个政治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荆浩同大多数文人一样,虽身为儒生,却并不愿做官,而甘心隐于山谷之中。
此种处境一方面使得这一时期隐逸于山林的文人在生活上更为艰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和亲近自然,这也就为荆氏画面“求真”的艺术宗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幅画面中所描绘翠柳,生机勃勃则恰恰暗示了荆氏同时虽其深处山林,但其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心系政治,随风摇摆柳叶的描绘就恰恰反映了此种矛盾的心境。江面上一排排孤舟象征着孤寂和伤感之情,而再加之以红叶,此种萧索伤感之情则更甚一步。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