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称谓,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这个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性别,不同社交场合下用的称呼都有所不同。以今人的逻辑来看,大概非常让人感觉眼花缭乱。
实际上在古代,不同称呼是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的。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朝代,文化繁荣多样就不说,人们开放的思想也体现在了各人的称谓上。
那么,唐朝称谓的讲究之处在哪里?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呼方法,又是如何做到一一对应的?这个答案其实和当时唐朝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一、唐朝人的别号与诨称
1、唐朝文人除去姓名外如果没有一个别号,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人墨客
中国历史上称呼最多的角色,不是那些政客,就是那些文人墨客了。文人喜欢风雅之事,所以为了能够与平常人有所区别,就要在称呼上更加讲究一些。
别号在唐朝是一种大概率文人墨客都有的一种称号,既可以表示自黑也可以表示自达自己的清高。
别号一般都是文人自己给自己取的称呼。取别号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但是文人墨客一般都十分喜欢用一些隐逸闲散的词汇来做自己的别号,毕竟读书人都是有自己的气节的。
就拿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来说吧,他的名字叫做李白,但是他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青莲居士”。莲在古代一直都是象征着君子的品性高洁,所以,李白以青莲居士自称,也算是在表达自己身为读书人的清高与志趣吧!
但是唐朝人给自己取别称的时候,并不是说只遵循着这一个原则。
白居易闲居龙门香山,所以给自己取了一个“香山居士”的别称。所以,当时文人墨客们的别称也会与他们在特定时间段里的生活有所相关。
但不管怎么说,别称在唐朝已经成为了文化人的标配,文人墨客的这种讲究甚至影响到了皇帝。
总之,从当时起,唐朝文人如果没有一个别称,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人墨客呢!
2、诨称作为一种外界评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会评价是怎样的
说到诨称,大概率上今天的我们都有这么一个称呼,他的别称叫做“绰号”。
与别称由自己取不同,诨称则是由周围人取出来的一种另类称呼。那么,唐朝人又是通过什么来给别人取诨名的呢?
其实唐朝人给另外一个人取诨名的方式,和今天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都是通过一个人的外貌、行为举止与表现以及性格等因素来作为根据的。
比如说今天的一个人如果太胖,他可能就会得到一个像“胖子”这样显得不怎么尊重对方的称呼;再比如说当代作家顾漫因为更文太慢,所以她的读者和粉丝就给她取了一个“乌龟漫”的称号。
这些都是根据人们在各方面的表现来的。
所以,在唐朝,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社会评价是怎么样的,打听这个人的诨称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比如一个当官的人如果获得了“周扒皮”的称号,那么他就一定不是个好官;唐人姚崇获得了“救时宰相”的诨称,这就说明世人对他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了。
二、唐朝男性称谓有讲究,纷繁复杂,但是做到一一对应也是有诀窍的
由于唐朝人的称谓多种多样,所以今天的人看起来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要想分辨清楚其实也是有诀窍的。
1、通及上下的尊称和敬称:“郎”“郎君”
在唐朝的时候,“郎”以及“郎君”这种称呼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了。
大概率下,在妻子对丈夫,君主对臣子以及奴婢对主人的情况下,郎以及郎君这种称呼是最常见的。
但是并不是说,这种称谓只适用于上面提到的几种关系,在某些情境下,甚至是可以反过来的,只不过多蕴含的意义大不相同罢了。
以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例。皇帝可以称呼臣子为“郎”,这其实已经表示皇帝与这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了,称呼对方为“郎”就是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皇帝对臣子的看重。
不过这种称呼也是有讲究的。在正式的场合,皇帝该摆的架子还是要摆上,毕竟皇帝要在所有臣子面前保持威严,这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到了非正式场合,在座的都是自己人,也就无所谓什么天子的威严了。
而在唐朝,臣子也是可以称呼皇帝为“郎”的,而这个时候就是的含义除了表示彼此之间的亲近之外,还有就是表示尊敬了。
比如说,拿唐朝历史上最出名皇帝之一的唐玄宗来说,因为他排行第三,所以“三郎”的称号算是天下皆知。
据《酉阳杂俎》记载:寺中悬幡,影入内,帝怪,问左右曰...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
除此之外,像这样称呼唐玄宗为三郎的场景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但是,臣子对皇帝称呼“郎”是有表示尊敬的意味在里面的。
因此,这个原理放在一般人家也是可以的,比如说妻子可以称呼丈夫为郎君,奴婢也可以称呼男主人为郎,都可以既表示尊敬,也表示亲近。
2、表亲近时,小名和称呼前可加“阿”
如果是亲近之人之间的称呼,在小名或者称呼前加上一个“阿”字,在唐朝的时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叫法。
并且这种叫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它是男女皆宜的,也就是说,不管男孩女孩,都可以在称呼之前加上一个“阿”字以表亲近。
《明皇十七事》记载:李辅国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中路见兵攒耀日,惊惧,赖高力士在左右获安。上皇曰:“微将军,阿瞒为兵死鬼矣。”
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就是阿瞒,除了父母以及其他亲近的人可以称呼他为阿瞒,就连他自己在自称的时候,也是称呼自己为阿瞒的。
当然,除了宫廷,“阿”字的这种称呼在唐朝的民间也是非常流行的,不过他们更喜欢将“阿”与被称呼人的姓氏结合在一起。
《因话录》记载:“衢州视事际,有妇人姓翁,陈牒论田产,称“阿公阿翁在日”,坐客笑之。 因征其类。余尝目睹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辅,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州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
这样称呼起来,显得非常亲近,即便是在今天,这种称呼对方的方法也沿用着。
3、排行有个好用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时可直接以排行称之
唐朝人在称谓上还有一个讲究之处,这种称谓主要是用于同辈之间,在称呼同辈人的时候,他们习惯在对方姓氏的后面加上对方的排名。
实际上这种称谓方式并不是说只是唐朝的时候有,在其他朝代也是存在的。
我们在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剧中女主角盛明兰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六,所以外人也称呼她为盛小六。
而在唐朝,同辈男子之间也是可以这样称呼的。不过唐朝男性在论排行的时候又有一个讲究,那就是以宗族论排行。
也就是说,从整个大家族里面排行,而不是从自己的小家族里面排。所有的堂兄弟加起来的排行,前面加上姓氏,这就是唐朝男子的另外一种称谓。
比如说,李白因为在堂兄弟中排行为十二,所以跟他同辈的男子在称呼他的时候就可以叫他“李十二”。
再比如《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唐玄宗时期一个名叫宋济的人:“ 宋济老于场,举止可笑,尝试赋,误失官韵,乃抚膺曰:‘ 宋五又坦率矣!’”
这里说到的宋五的真名叫做宋济,不过因为排行老五,所以又被称之为宋五。
有人可能有问题要问了,如果有连个人同姓并且排行相同,那又怎么称呼呢?这个时候唐朝人会选择在排行后面加上对方的名字,或者干脆直接称呼对方的官爵也是可以的。
所以,唐朝人在称谓上的讲究可真多啊!也难怪我们现代人看起来的时候会有点眼花缭乱了。不过掌握了诀窍之后,也是能做到一一对应的。
唐朝人的不同称谓与其说是一种代号,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角色的表现。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