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3年的地中海东部,因多年没有战事而趋于平和稳定。但罗马与本都这两大势力的表面均衡,终究压不住深层次的暗流汹涌。任何轻描淡写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新的局势动荡。尤其当本都方面不愿屈从罗马式国际秩序,报复性的剧烈反弹也就无可避免。
国王的遗产
比提尼亚的自动献土 让本都不再拥有外围缓冲区
公元前74年,比提尼亚国王尼哥美得斯四世病故。尽管只是由罗马当局扶持的傀儡,但那片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的领地,终究扮演着两强缓冲区角色。大量习惯居住在乡村封地内的贵族领主,其实与城里的国王关系较为淡薄。然而,随着尼哥美得斯在遗嘱中将整个王国转交给罗马,沉寂多时的本都人也终于开始按耐不住。
此时的近东世界,也正发生着一系列地缘政治变化。作为米特拉达梯女婿的提格兰二世,已经将亚美尼亚的领土扩张到卡帕多西亚、乞里西亚、叙利亚和里海西岸。更靠东方的区域,则基本落入帕提亚人之手。两者都有可观的实力,却不能提供征服者所渴望的巨额回报。至于那些分布在黑海沿岸的领地,大都面积有限且潜在资源触顶。因此,本都君主要想继续扩展个人影响,还是得从半岛西部着手。罗马吞并比提尼亚的举动,无疑让王国本部的核心不再享有缓冲区掩护。
前次战争结束后 本都军队也开启了罗马化改革
当然,早在10年前的第二次战争过后,米特拉达梯也对自己的军事力量做了大幅度革新。过去的本都军队,主要以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思路为蓝本,并辅以从各边区招募过来的地方附庸武装支持。不用说,这种强行捏合了马其顿、古希腊、古波斯和草原游牧体系的军队,很难在长期高强度对抗中战胜罗马式职业部队。因此,米特拉达梯就索性以潜在对手为模板,努力发展一支非常罗马化的新军。虽然很难直接招募到共和国老兵传授经验,却可以从意大利变节者与更早的希腊模仿先驱那里寻得技术支持。
根据后来的希腊罗马观察者记录,即将被投入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的本都新军,已经在各个层面都做到了神似对手。不少来自前塞琉古帝国、前帕加马王国和托勒密埃及的希腊军官,被国王安排为基层军官。他们麾下的亚洲士兵也不再使用马其顿长枪方阵,转而被训练为类似布匿战争时代的罗马步兵中队。全面换装椭圆形常盾和宽刃短剑的他们,也能熟练的在近战前掷出标枪,并在布阵时以前后两列队形应战。唯有骑兵部队被保留了原有风采,但这恰恰也是罗马军事体系中的弱项。所以没有被推倒重来的必要。至于军中的各类辅助人员,依然可以通过巨额资金招募,让3/4的黑海沿岸居民为君主而战。
形式的本都军队 也几乎完全放弃了希腊化军事体系
前进基地
蓄势大发的本都军队 依然保有数量优势
公元前73年,米特拉达梯六世开始下令向西进攻。考虑到让自己非常忌惮苏拉已经退休,而罗马自身也需要应付西班牙地区的叛乱,所以在兵力投送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驻扎在半岛西部的主力,依然只是2个罗马军团。必须依靠周遭区域的同盟部队,勉强支撑起可观的决战部队。本都方面却有近30万各级兵源,并有多达400艘各类战舰组成的庞大海军支持。
战争爆发之初,由于米特拉达梯需要更多时间集结军队,所以罗马方面的应对反而更加迅速。那些先前由苏拉一手提拔的军官,分别被派往地中海各地,执行元老院给予的各式战略目标。其中就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卢库鲁斯,以及先一步抵达比提尼亚境内的马库斯。前者率领增援军团进入内陆,准备以围魏救赵之势直捣本都本土。后者则有一支64艘船的舰队、常驻亚洲的2个军团和众多来自半岛各地的同盟军力量。他们全部集中防御海港城市卡尔西登,扼守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要道,顺便为后续部队保持一个必需的前进基地。
卡尔西登就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侧
面对罗马人的两路出击,米特拉达梯的决断也非常大胆。他只留下很少的雇佣兵防御本要地,继而将大部分主力都集中进攻卡尔西登。一旦能将这个罗马基地拔除,那么位于内陆的卢库鲁斯部将被截断后路。众多依附罗马权威的地方势力,也可能为顺应形势而加入己方阵营。因此,号称30万人的本都大君就沿着黑海南岸前进,依靠庞大舰队运输的补给支撑。由于国王本人储备了大量贵金属作为军费,又有本都、克里米亚和乞里西亚这三个区域小粮仓协助,所以在这个阶段内就根本不用担心后勤。
负责防御卡尔西登的马库斯,也在舰队和2个军团外由招募了大量同盟士兵。其中有不少比提尼亚的本地乡绅贵族,也有来自附近城市的希腊民兵。他们不仅为罗马主力提供了更多重步兵与绝大部分海军水手,还是骑兵、弓箭手和其他轻装部队的主要来源。相比可以随时拍屁股走人的共和国海外驻军,这些小亚细亚本地居民对本都可能有着更多忌惮。其次,就是负责指挥海军的将官努杜斯,希望直接在城外建立防御阵地,尽可能使本都军队无法直接触及城墙。为此,他将率领3000名陆战队和同盟军前出,依靠土木工事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
罗马的首批援军以舰队为核心
强势围攻
战略地位重要的卡尔西登 成为双方争夺焦点
当年夏季,米特拉达梯亲率的远征军抵达卡尔西顿。他惊喜的发现,罗马舰队并未在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内堵截自己。相反,所有战舰被击中部署在内侧锚地,并用巨大的铜链封锁了港湾入口。城市的陆上边界,则是小队驻军建立的防御阵地。
由于轻松掌握了制海权,本都国王下令以数量优势对罗马人发起钳形攻势。包括巨型装甲战舰在内的海军主力,直接绕到封锁港口,同时以大量小艇将部分轻装部队运送到敌军侧翼。正面位置也有大量新编中队,在无人干涉的有利条件下整队。
勇武的巴斯塔纳雇佣兵 为本都军队充当先锋
从黑海西岸招募来的巴斯塔纳雇佣兵,负责为正规步兵充当开路先锋。这些具有色雷斯和斯基泰混合血统的蛮族,不仅是冲锋勇敢的标枪并,也有大量熟练使用复合弓的重装射手。他们的迅猛攻击,很快就压制了躲在土木工事背后的罗马同盟轻步兵。
基于过去的陈旧经验,罗马将官其实普遍对东方对手的战斗力较为轻视。因此,当数量有限的他们遭遇重大挫折,就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恐慌情绪。先前还自信满满的努杜斯,发现仅靠自己已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索性下令所有人从阵地撤回城中。但不依不饶的巴斯塔纳雇佣兵,始终在他们后面紧追不舍。
来不及跑路的罗马人 大都被困在城外
在罗马士兵和他们的同盟抵达城门口时,就再次被这些勇武而难缠的对手赶上。由于通道空间有限,努杜斯只能让大部分人再次转身接战。但更多的本都重步兵已利用这段时间完成部署,径直向堵在城下的罗马人杀来。
结果,守城士兵只能离开关闭城门,让大部分友军被彻底困在外面死战。包括努杜斯在内的少数军官,通过城头降下的绳索逃回卡尔西登内部。但3000名陆战队与同盟军士兵,就只能遭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屠杀殆尽。
新式本都军队的出现 让罗马人感到震惊
这次前哨战溃败,不仅让城市的陆地边界遭到完全封锁,也给城内的守军士气以极大打击。因为罗马人第一次发现,被自己看不上的东方对手居然已掌握了军团战术。这就意味着先辈们所享有的军事组织优势,到他们这里已变得非常稀薄。一贯胆怯的马库斯,至此也不再敢采取任何大胆的反击策略,只能在城里苦苦等待援军抵达。
然而,野心勃勃的米特拉达梯也不准备就此停止攻势,本都的海军舰艇已准备直接冲入港内。大量的重型装甲战舰,在船头和塔楼上安装着弩炮和其他远射武器,足以隔着铁链攻击罗马船只。后者的身材普遍矮小,根本不能在被限制机动后再采取任何有效反击。但只要入口的塔楼和铁链还在,守军就可以不断增加替换兵力去维持守势。大量的本地同盟军也被调往舰队,配合在陆上压阵的军团士兵一起奋战。但在机械武器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的伤亡比例也远高于围攻者。
本都的重型战机 在近距离内有很大优势
同时,米特拉达梯又派出了善战的巴斯塔纳雇佣兵,从侧翼偷袭一座负责支撑铜链的塔楼。依靠海军战舰的火力压制,防守据点的罗马士兵被迅速击溃。蛮族佣兵也顺势放下铜链,让恭候多时的舰队得以直接冲进内港。依靠更大船身的加速度优势,本都战舰一举撞成了4艘堵在他们面前的罗马船只。大量的陆战队也跟着蜂拥而上,与对方船上的守军爆发了激烈近战。
还是因为罗马船只的规模偏小,让单舰的士兵数量非常有限,很难在局部形成任何兵力优势。面对有大量弓箭手支援的本都新军,整个的舰队的抵抗在很短时间内就趋于瓦解。
罗马与本都的海军 都由大量希腊同盟提供或支持
为了挽回局面,马库斯和努杜斯也只能分批派遣军团士兵赶往增援。但此时的战场局势,已几乎完全倒向了本都那边。有限的战场空间,根本不利于罗马军队展开队列。反倒是数量更多的蛮族军队,可以在己方远程火力的压倒性优势下不断补充。至于那些为罗马而战的同盟军,大都没有经历过此类残酷场面。只有地方民团水准的他们,在遭遇新式的本都军队时,几乎没有多少还手之力。趋于混乱的指挥体系,也使任何增兵都成为了可怕的添油消耗。
最后,守军被从港口一带完全逐出。多达8000人为这个战略要地战死,另有4500人因各种原因放弃抵抗,成为米特拉达梯大王的俘虏。舰队的大部分船只被击沉或焚毁,剩下的16艘在投降后本都海军拖走接收。
港口处的溃败 让罗马守军损失惨重
漫长鏖战的开始
残存的罗马军队 被迫逐步退守内城坚持
此后,残存守军全部退到了城市中心位置。在巨大的求生欲趋势下,他们在各处拼死抵抗围攻者。米特拉达梯却已经不准备继续在这里浪费资源和兵力。考虑到罗马方面可能从欧洲地区派来援军,他必须以最短时间控制整个半岛西海岸。
分布在沿线的众希腊城市,大都因罗马军队在卡尔西登的惨败而选择屈服。尽管还有数千军团士兵在卡尔西登殊死支撑,但他们已没有能力阻止本都人向其他各处前进。相反,战斗的延续还在增加其伤亡。以至于到援军抵达为止,他们已经在卡尔西登累计损失了13000多人。对于公元前1世纪的巅峰罗马而言,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军队灾难。
位于南方的另一支罗马军队将接过反击重任,好在位于南方的卢库鲁斯部还军容完整。他们将在没有本土支援的情况下,接过对抗本都暴君的重任。后者虽然风头正盛,但却容易因过度扩张和军队膨胀而陷入自身危机。只是因双方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的不对等,这场看似短促的争霸将逐步演变为10年鏖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