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1年,已平息三藩之乱的康熙皇帝获悉,控制台湾的延平王郑经病逝。
恰巧在此前一年,清军经过长期对峙和拉锯,终于占领了作为郑氏集团发源地的厦门和金门两岛。如今获悉对手的内部出现不稳定因素,便立即着手制定那许多人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击。
两年后,台湾郑氏集团的最后精锐部队,就在澎湖列岛的熊熊火焰中全军覆没。
郑氏集团在对台湾的控制区域非常有限
仅从国力反面来看,此时的清朝已对郑氏政权拥有压倒性优势。
整个大陆的丰富物产,足以让退居海岛的前朝残余忌惮不已。何况,郑氏在台湾岛上的实际控制区域,也仅限于荷兰人当初完成开发的地方。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和技术水平更加落后,甚至连早期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北部沿海都掌控不住。同时,对外贸易经济的萧条也让郑氏集团的财政濒临崩溃。
维系郑氏财力的多边贸易 在后期已趋于完全停止
早期的郑氏能富可敌国,主要是以金厦两岛作为贸易基地。
向西联通葡萄牙人聚居的澳门,向南坐等荷兰或西班牙商船贸易,自己又向东派遣商团接触日本,最后是靠着北面的大陆提供主要物产。但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剧变中,以上这些有利因素也先后断绝。清朝对其实施的海禁封锁,使得转手贸易所必须的物产基本告罄。已经接受现实的澳门,不再对其商人开放。台湾之战的结果,也让荷兰和西班牙都对其敬而远之。所以,尽管郑氏在入主台湾后曾尝试重新招商引资,却已经对西洋商人失去了吸引力。唯有当时还不够强大的英国商人会偶尔会造访岛上,却也发现根本无利可图。
资源不足所引发的内斗 也让郑氏实力受损
同时,这些屈指可数的外来访客,也对当时台湾的现状非常清楚。
在他们眼里,以第二代首领郑经为核心的统治精英,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战略突围措施。除了偶尔与大陆方面进行小规模走私,几乎被周遭所有势力所冷落和断绝。受此影响,不少人员尝试叛逃到清军一边谋生。留下的人也时刻处于不满状态,只是摄于延平郡王的兵权而不敢公开造次。但这个时刻面临政变危险的地方集团,几乎没有任何未来和希望可言。
郑氏的武装力量在入岛后也出现严重退化
在军事层面,经济衰退自然让郑氏引以为傲的舰队也大面积缩水。
在来自西方的有限技术断绝后,其最好的战舰已退化为大号鸟船。炮兵手里的西式寇菲林炮,也因无力增补而被更多质量堪忧的大号发熕替换。受此影响,郑氏集团的晚期军事策略,就是以澎湖列岛作为最后阵地。在堆砌了所剩不多的可战之兵后,又将大量民船征用过来填充水师。一旦这个基地遭到攻陷,那么位于本岛的直辖区就无兵可守。
澎湖成了郑氏自保的最后阵地
1682年6月10日,整军经武的清军主力水师已开始在铜山岛附近集结。
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大部分船完整横渡台湾海峡,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台湾海峡自身风急浪高,在冬季又常刮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一旦选择渡海时机有误,舰队就很容易遇上高发的可怕台风,在抵达战场前就折损过半。
原属郑氏集团的清军水师将领 施琅
好在负责指挥的大将施琅,是原属于郑氏集团的绝对知情者,对福建沿海的水文地理形势都有详细了解。
随着从郑氏政权那边来投降的官员增多,他又获得了许多关于海峡风向潮汛的一手情报。经过反复斟酌,决定一反惯例的在夏季出发,利用夏季西南风直奔澎湖水域。不仅可以规避冬季强风,也能让澎湖的守军都疏于防备。麾下的238艘大小战舰,虽然质量未必高于郑氏,但无疑在数量方面占有巨大优势。
庞大的国力支撑 让清军很容易扩张水师规模
1683年7月8日,在康熙皇帝的连番督促下,施琅率领清军水师从铜山岛出发。
船队沿途没有遭遇大风浪阻挠,在第二天就顺利抵达属于澎湖的外海岛屿。主力选择在八罩岛位置停泊,准备稍作休整后就展开进攻。首批派出的23艘前锋哨船,也由前郑氏降将指挥侦察。他们快速掠过诸岛,发现了守军的陆上部队分开驻扎。其中那些扼守进入娘妈宫水道的岛屿,还都修筑了炮台。水军船只都停泊在娘妈宫主岛海滩旁,随时等候清军来战。
浩浩荡荡开往澎湖的清军船队
7月10日,清军以速度较快的鸟船为先锋,向娘妈宫岛展开猛攻。
群岛守将刘国轩,则是一个从清军阵营叛逃者。他自己坐镇娘妈宫港口,不断派小船为主的舰队去截击对手。由于风向不利,清军各船迟滞难行,只有担任先锋的7艘战船冲入郑军阵线之中。施琅急忙率后队增援,却又被郑军船队从两翼进行了反包围。期间,两支舰队又都遭遇涨潮影响,不少船只被海狼推着搁浅岸上。施琅就在混战中受伤,而郑军的前锋指挥官也被清军火炮打断右腿。施琅就利用这个混乱的窗口期,把船队地撤退回八罩岛修整。
晚期郑氏集团的舰队 已经很少有正规军支持
第二天刘国轩亲自率领船队进攻八罩岛,但很快就被清军打退。
但因为是远道而来,清军所携带的弹药和粮食都非常有限。如果不能速战,则容易在晚些时候就自行溃退。郑军却有陆地炮台支持,并不急于马上展开决战。施琅分析完战场形势后决定,在抵达澎湖的第三天全力向郑军船队发起最后攻击。
战争双方的船只 从技术角度来看几乎如出一辙
这次,施琅将清军的总攻兵分三路。中路是有56艘战船的8个分队组成,由自己亲自率领进攻娘妈宫。左右两翼各有50艘船负责夹攻。最后还有80艘战船充当预备队,随时准备应对郑军反扑。刘国轩方面在前期中损失不多,大约还有200多艘熕船、鸟船、赶缯船和双帆船可供调遣。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参差不齐,战斗力强的新船较少,旧船较多且普遍修缮较差。战斗意志较强的心腹部队也就2000多人,其余多为强制征发的壮丁,只期望自己生还而战斗早点结束。唯一的胜算还是来自气候。依靠战斗初期的上风位置,一度对清军展开激烈压制,甚至开炮击毙了清军总兵朱天贵。但孱弱的火力配置,终究不能帮刘国轩对清军各分队造成决定性损伤。
风向转变后 清军迅速从逆势转为优势
中午过后,澎湖海面的风向开始倒转。
先前的西北风停歇,而有利于清军的南风忽起。原本处于弱势的他们,随即开始占据上风位置。不仅让舰船速度变快,投射武器的有效杀伤也获提升。施琅的战舰开始按平日的训练的展开队形,以所谓的“五点梅花阵”开展局部围攻。其核心思维,就是用多艘船包围压制单艘敌舰,颇有后世足球教练的抢逼围战术。类似的做法,虽然在当时的各强国海军中以趋于淘汰,但对于缺乏海战传统的东亚仍旧非常好用。
郑氏的大部分士兵 都是被强征的壮丁
原本就靠拉壮丁撑起的郑氏舰队,很快就因这种更加强硬的战法而露出疲态。
许多船只在上午的交战中已消耗大部分弹药。此时又遭清军的合围绞杀,根本无力靠本船兵力支持太久。于是在半天时间过后,被郑家视为最后屏障的澎湖水师就全部瓦解溃败。部分岛屿的守军依然尝试抵抗,但有限的火炮和弓箭,都没能挡住清军水师的逐岛围杀。任何不成规模的反击,都很快被大兵压境所彻底压垮。刘国轩本人也只能无奈的向对手投降。而位于本岛的少主郑克爽,也在晚些时候选择出降。
清军在随后的所有登陆中都顺风顺水 虽然在阵营中还有人建议流亡到吕宋,掀翻当地的西班牙势力,但很快就被大部分失去抵抗意志的人所折服。整个郑氏集团的末日,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在这场为期三天的激战中,清军总计打死打伤郑军超过12000余人。加上俘虏的5000余人,基本上是消灭了郑氏的最后有生力量。至于清军自己则仅仅阵亡300多人,轻重负伤1800多人。此前的清军水师,从未获得过如此巨大的单方面胜利。此后的他们,也不会再找类似澎湖海战的获胜快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