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府设立初期,仿效唐宋帝国,中央政府下设三大机构作为中枢。由中书省尚书担任宰相,作为皇帝的助理。中书省设立六部,负责全国行政。
十四世纪八十年代,朱元璋诬陷宰相胡惟庸谋反后,随即下令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之位。提升六部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不再设立助手,而直接向各部发号施令,已经够专制的政府,此后进入更绝对的专制。朱元璋另外成立一个秘书机构,成为内阁,所委派的秘书,称为大学士。大学士冠有某殿某阁字样,以资分别。大学士的职位很低,只正五品,比各部尚书要低三级,等于各部最低的助理科员。
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皇帝随在没有助手的情形下单独处理帝国事务。朱元璋对此一措施沾沾自喜,认为他是最高智慧的结晶,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所以他下令说后世子孙不允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有违此,即以叛逆论处,凌迟处死。
事实上,大学士跟皇帝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对皇帝如何裁决,是不是依照他签注的意见裁决,甚至不会做相反的裁决,大学士都不知道,他们也很少有向皇帝当面陈述解释的机会。到了后来,皇帝身居宫中,不出来露面,大学士遂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间都见不到皇帝的影子。他只有依靠这种脆弱的“票拟”维持权力。而此票拟,却要仰仗宦官传达,并仰仗宦官在皇帝面前补充说明。皇帝所颁发的命令,也有宦官传递,有时用批示,有时用口头,宦官的权利日益膨胀。而皇帝和大学士之间往往互不相识。皇帝对大学士的印象全来自宦官的报告。于是,政府大权又从大学士手中滑出,到宦官之手。
宦官,在蒙古帝国时改称太监。太监是宦官中的一种官职,后来演变成为凡宦官都称太监。明政府的宦官组织,共有四十个机构。司李太监只是四十个机构中十二监之一的司礼监的首长,但却是一个最高职位。原因很简单,他负责伺候皇帝,并且担任皇帝和内阁的跑腿工作,最接近权力魔杖。大学士签注的意见,必须司礼太监先看到才能到达皇帝面前。皇帝批注时,司礼太监有机会随时参加意见。举个例子,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照十五岁继位,正是贪玩的年纪,司礼太监刘瑾每每趁他玩游戏时,请他批阅奏折,朱厚照就大怒说,你不会代我批吗,我用你干什么?刘瑾正是要小皇帝说这话,然后他的批示即获得法律根据。于是司礼太监成为皇帝助手,大学士反而降为司礼太监的秘书,司礼太监命他如何签注意见,他只有招办。到了以后,连大学士都由宦官推荐,绝对专制的弊端全部出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