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鼠年,老鼠成了人们的吉祥物。
关于老鼠,人们对它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人与鼠的斗争,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甚至延续至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鼠还曾被看作“四害”之一;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它非常喜爱,在古代,曾广泛流传“鼠咬天开”的传说——老鼠是开天辟地的功臣,是人类的救星。
老鼠与人类相生相伴了几千年,人们的物质生活里离不开它,在精神生活上,也少不了老鼠的身影。在很多典籍中,有老鼠的记载,人们根据老鼠的不同习性创造了很多不一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在鼠年新春之际,翻阅这些古诗文,不同的老鼠形象,也为鼠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齐白石属鼠,他一生画了很多以鼠为题材的画,上图为1948年(戊子)画的《丰年》
诗歌里爱借鼠喻人
提到老鼠,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硕鼠”的形象。《诗经》中这样写:“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在这首诗里,老鼠被描写成一副贪得无厌的样子。老鼠的这种形象一直延续了千百年。唐代诗人曹邺更是把老鼠的这种形象发扬光大,他的《官仓鼠》诗:“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以老鼠来比喻鱼肉百姓的贪官,真是酣畅淋漓。
还有很多的诗歌,把老鼠的偷食成性演绎得非常生动:唐代贾岛《送崔约秀才》中写道:“野鼠独偷高树果,前山渐见短禾苗”;同时代的王建《赠王处士》中这样写:“鼠来案上常偷水,鹤在床前亦看棋”。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鼠持“不友好”态度。即便同样是在《诗经》中,也有借鼠喻人的诗句。《诗经·鄘风·相鼠》中这样写:“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说看看老鼠尚且有皮,而有的人却无礼义;人无礼义,不死又能做什么?
宋代诗人刘克庄《诘猫》写道:“古人养客乏车鱼,今汝何功客不如。饭有溪鳞眠有毯,忍教鼠吃案头书。”诗人以鼠吃书来衬托猫的失职,警示世人,也是再恰当不过。
典籍里的老鼠还能励志,而且还有好几位名人因为鼠走上“人生巅峰”。大名鼎鼎的李斯就是其中之一。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因为见到不同老鼠的状况,进而发誓要做仓库里的仓鼠,决不做那个猥猥琐琐吃东西的厕鼠。经过近二十年的奋斗,李斯当上了大秦帝国的宰相,实现了他的梦想:做“仓中鼠”。
另一位因鼠而立志的就是汉代的“审鼠大侠”,他因为小时候“审鼠”而走上了为民办案之路。他就是汉代的张汤。《汉书·张汤传》记载了他“审鼠”的故事:张汤小时候,有一天,父亲外出,临走时一再嘱咐张汤好好看家。谁知,张汤被一本书迷住了,老鼠把肉偷走了。父亲回来知道后,大发脾气,把张汤狠狠打了一顿。
张汤怎能不恨这个偷肉贼,发誓要把它“捉拿归案”。他找来一把小铲,挖遍屋内的鼠洞,终于把偷肉的老鼠逮住。他把老鼠用绳子拴住,一本正经地开始了审问。老鼠自然不会答话,张汤就用木片把它夹住,动起刑来,疼得老鼠吱吱怪叫。最后,张汤写了诉状,以劫掠罪判处老鼠死刑,亲手用锋利的斧头把它剁成了碎块。
张汤的父亲目睹了张汤审鼠的情景,又看了诉状,简直像是出自一位老练的办案人员之手,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张汤后来也从县吏起步,一直做到掌管司法的廷尉,秉公办理了许多大案要案。那只老鼠用生命的代价,培养出一位公正廉明的大法官,可谓“死得其所”。
小说里老鼠能带来财富和功名
在古代,老鼠还被人们视为财富的代表。俗话说,“仓鼠有余粮”,人们把老鼠掘穴储粮的习性,延伸为积财之意。因此,老祖宗们有时也尊奉老鼠为“财神”。唐代以后,还有把白鼠当作财宝的标志。因为白,正是银子的颜色。同时银多藏在地下、库府中,这些地方正是老鼠惯常出没的地方。所以,白鼠成为财富的象征。宋代吴淑撰写的《事类赋》卷九引《白泽图》中记载:“白鼠以昏时见于丘陵之间,视所出入,中有金。”
清代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物性通灵》中记载:“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黄鼠狼五物为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庙。南方亦间有之。”同时代的方浚颐在《梦园丛说》中也写道:“粤东有钱鼠,其吻尖,其尾长,其声若数钱然,故名。”大意是说,有一种老鼠能发出数钱的声音。
在佛教中,多闻天王也用鼠作为财富的标志。在佛教壁画中,多闻天王往往是右手持宝杵,左手抱一鼠并置膝上,鼠的口中不断向外吐着金钱珍宝。这无疑是“老鼠代表财富”这种说法最好的注脚。
在一些野史和笔记小说中,鼠也成了知恩图报的典范。《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许多老鼠报恩的故事,大都是主人的房屋要塌,老鼠作怪把主人引出来,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还有的是主人的靴子里进了毒蛇,正要穿的时候,老鼠突然搞怪,引得主人放下靴子,这时主人才发现毒蛇,被鼠救了一命。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广记》还记载了一个“鼠荐卷”的故事:一位叫李昭嘏的举子,考进士不中。到第二次考的时候,有只老鼠多次衔卷轴到他枕前,这些卷轴居然帮助李昭嘏中了进士。后人问起缘由,才知道李昭嘏三世不养猫,所以老鼠报恩于他。
后世,“鼠荐卷”的故事不断流传,而且衍生出多个版本。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鼠拖卷”故事,只不过荐卷的老鼠由一个变成了一群。
清代大诗人袁枚在《续子不语》中,也记述了“鼠荐卷”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类似,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三只老鼠。黄公是一位考官,他阅完秀才们的考卷后,就把不太满意的放在一个箱子里,结果有三只老鼠几次将一位不太满意的考生的卷子翻出来,黄公“疑此人有阴德”,遂勉强一荐而中。发榜之后,问这个中榜的人,是不是做了什么善事,那人说,“家贫,无善事可做,但三世不许畜猫耳”。
在文人的笔下,鼠尚且知道感恩报答,人类是否闻之汗颜?
小老鼠也有大智慧
除了财富和报恩,有些时候,鼠还会被人们看成智慧的化身,在不少故事里,它们被赋予有勇有谋的形象。
《太平广记》“卷四四〇”张文蔚载:“相国张文蔚,庄在东都柏坡,庄内有鼠穴,养四子,为蛇所吞。鼠雌雄情切,乃于穴外坋土,恰容蛇头,伺蛇出穴,裹入所坋处。出头,度其回转不及,当腰啮断,而劈蛇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之穴外,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大意是说,一对鼠夫妻,见四个孩子被蛇吞入腹中,为了救子,它们运用智慧,先是坋土布阵,再是趁蛇不备,攻其要害,劈其腹,救出四子。短短数十字,描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唐代,玄奘取得真经后,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西域“瞿萨旦那国”有“奇鼠”相助的故事:
在瞿萨旦那王城西边数百里处的路中,有一片大沙碛,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沙碛里面“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首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
一天,匈奴率数十万众,屯军在大沙碛旁边。这时,瞿萨旦那王率数万兵,恐力不敌。他知道沙碛中有奇鼠,但不知它们是否真有神力。于是瞿萨旦那王“设祭焚香请鼠,冀其有灵,少加军力”。果然,这天夜里,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对他说:“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必当克胜。”瞿萨旦那王知有灵佑,遂整理兵马,带领将士未明而行,长驱掩袭。匈奴兵正要穿上铠甲的时候,发现马鞍、人服、弓弦、甲裢,都被鼠咬断了。匈奴被震慑,以为有神灵在保佑他们,瞿萨旦那王打了大胜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