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奢,春秋楚昭王相。为人廉明正直,秉公执法不私亲。
石奢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楚昭王在位时,他担任相国一职。石奢为官清廉,处理大小事宜都严谨执法、公正无私,且办事果断、无所畏惧,从不阿谀献媚于有权势的大臣,也不回避贵族。无论谁犯了法,他都坚持按法治罪,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贪官一听石奢,皆畏之三分,因此石奢很受楚昭王的信任和倚重。
一次,石奢去外地视察,经过自己的家乡,想到马上可以回家与父母及亲人小聚了,非常兴奋。此时,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年过花甲的父母,更是使他日夜挂念、难以安心,只是身在朝中公务繁忙,加之家乡位于偏僻的山野之地,路途遥,回一次家很不容易。这时,石奢远远看见前面有个人正在行凶杀人,便飞快地跑上前去,石奢一看惊呆了:罪犯竟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
石奢对父亲呵斥道:“你儿子我身为执法命官,你怎么能够随便杀人呢?这犯的可是死罪呀!”原本十分慌张的父亲看到抓自己的正是儿子,就说:“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你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你还是我的儿子,就放我走吧!”石奢为难了:天底下哪有做儿子的捕杀自己父亲的呢?这样做,自己岂非也背上了大不孝的罪名吗?石奢犹豫了片刻,遂放走了父亲。
石奢日夜兼程地返回了都城。回到都城以后,石奢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想到自己向来倡导执法无私,对别人犯法从不放过,可是自己的父亲犯了法,怎么就徇私包庇呢?石奢感到自己实在是无脸见人,于是用绳子把自己绑起来来到宫中,请楚昭王治罪。
楚昭王见石奢自绑上朝,请求治罪,惊讶不已,忙站起来问:“你犯了什么大错?怎么自请治罪呢?”石奢便把路上遇见父亲杀人和自己放纵父亲逃走的事情告诉了楚昭王。石奢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如果我把他抓住并且判了死刑,是违背孝道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但是我有意放走父亲,犯的是放纵、包庇杀人凶犯的大罪。我作为大臣,知法犯法,理应被诛。请求大王把我处死吧!”
楚昭王是一位非常爱才的君王,他不想治石奢的罪,但也一时找不到借口为他开脱辩解。
考虑到石奢平时执法公允,忠于圣上,现在又能主动地知过请罪,十分难得,于是楚昭王便说:“在这件事情上,你并没有责任,因为并不是你故意放走了杀人犯,而是你父亲自己趁机挣脱逃走的。我看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你就继续安心料理政事吧!”石奢坚决地说:“大王下令赦免我的罪,这是大王对我的恩惠。但国家的法令决不能因我废弛,现在依法领死是我的职责。圣上的开恩,我石奢至死不忘,但大王的赦令我决不能接受。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就不是孝子;不按国家的法律办事,就不是忠臣。我做了孝子,却违背了国法。因此,即使大王赦免了我,我当臣子的,也有责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旁边的大臣顺着楚昭王的意思,也纷纷劝说石奢不要固执己见。石奢见请死不成,就向楚昭王拜谢告辞,一出大门,即拔剑刎颈而死。
楚昭王和众官员都为楚国失去了这样一位奉公守法的优秀人才而感到惋惜。石奢生前虽然犯了违法庇父的错误,但他却用请死自刎的行为维护了国家的法令,所以他仍然受到人们的称赞。
从古至今,信是统治者、执政者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保证。厉行法制,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最高的诚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石奢为官多年,两袖清风,至死节操不移。
正是由于石奢一生清廉自守,才会受到众大臣和广大群众的敬仰,才使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相国转身成为后人赞叹的大清官。与此同时他清廉自守的品质与时下某些官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形成了鲜明对照,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为官之人应从点点滴滴之处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洁身自好,清廉自守,挡得住诱惑,时刻保持一个百姓父母官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石奢那样清廉自守、关爱群众,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