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后挨打到虐心的中国近代史上,“低调却强大”的风云人物很多。但下面这两位,却是特殊的一类:看似声名不显,至今知名度无比低调,却都几乎以生命为代价,扛起近代中国的悲壮自强路。
第一位这样的特殊人物,就是晚清军工强人徐建寅。
一场鸦片战争,沉浸在“天朝”优越感里的大清鼻青脸肿,一批中国年轻人也被打醒。无锡破落地主徐寿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被李鸿章用八台大轿请进江南制造局的奇才,完成了近代中国第一艘自造蒸汽船,翻译了《化学鉴原》等著作,甚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捐出家产,建立了晚清第一所科技教育学校——格致书院。而在他溘然长逝后,继续撑起他未完成梦想的,就是他的次子徐建寅。
如果说徐寿为近代中国工业撒下了种子,那么作为儿子的徐建寅,更是一位专注的播种者。他除了继续父亲的翻译事业,陆续翻译了十五部西方物理化学典籍,更亲自操刀上阵,为晚清近代军工业艰难拓荒——江南制造局的枪械火炮研发,几乎由他一把抓,核心的技术人员全出自他门下。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等近代知名企业,更是他一手创建。
而比起交游甚广的父亲来,徐建寅是个简单的“工作狂”,每一个重大的研发项目,从前期设计到最后施工,他都是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都“亲操矩尺”,效率却“一人足以抵洋匠数名”。那个洋务运动红红火火的十年里,初起步的晚清军工,就这样高速飞跑起来。到19世纪80年代末,大清已可以制造重机枪后膛炮等世界先进武器,且“技艺不亚于一切欧洲工人”。一切,都是徐建寅亲身扛起来的。
甚至,就是这极其忙碌的年月里,徐建寅还忙里偷闲,做了不少“闲事”。比如跑到大冶胡家湾溜了一圈,就探出了著名的大冶煤矿。又跑到欧洲溜了好几圈,为北洋水师选中了“定远舰”和“镇远舰”。为近代中国自强,能扛的,他都亲自扛。
可当甲午惨败的消息传来,多少近代有识之士悲怆痛呼时,徐建寅却默默开始了新的努力:甲午惨败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国火药技术的落后,要一雪前耻,就必须有自己的无烟炸药。他受命主持汉阳兵工厂,扛起无烟火药的研发,终于在1902年二月初六,取得了关键的突破。谁知十二天后,一场意外厂房事故,导致车间发生爆炸,正在拌药房监工的徐建寅,就这样不幸殉难——中国的无烟炸药,他用生命换来了。
而比起把一生拼在军工业上的徐建寅来,另一个多年远离故国的青年,却在世界航天史上,写下了中国人的璀璨一笔:冯如。
1898年,作为清末诸多“闯美国”的青年中的一员,十四岁的冯如抵达了旧金山。当时他身无分文,连船票都是靠在船上洗盘子“抵”来的。接下来的七年里,他做过多个工种的学徒,却在机械行业里无师自通,二十一岁就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工程师,他的“小型发电机”“抽水机”等作品,件件惊艳了美国人。美国的报纸称他为“奥克兰市的天才发明家”。重金邀他合作的老板们,一拨拨挥着美钞找来。如果没什么意外,苦尽甘来的他,至少能过上中产的生活,渡过舒适的一生。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1905年日俄战争,两支强盗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战战兢兢的清政府却只敢宣布“中立”。面对奇耻大辱,悲痛万分的冯如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抉择:国家落后挨打,我赚再多的钱又有何用?莱特兄弟的飞机已经上天了,航空工业将是国防安全的关键。中国要自强,就必须有自己的飞机。倾家荡产,我也要做到。
从此以后,冯如变成了一个疯狂的人,多年的血汗钱拿了出来,更不遗余力的找华侨募捐,终于筹足了一千美元启动资金,在奥克兰的一所厂房苦干起来。当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封锁垄断了一切技术资料。从头开始摸索的冯如,经历了一次次试飞失败,甚至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自愿放弃好日子的懵懂青年,选择了一条自讨苦吃的路。
1911年1月18日晚,历经多次失败与嘲讽后,冯如亲自设计并驾驶的“冯如二号”飞机,瞬间震惊了全世界:他在旧金山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绕广场飞行1600米,四分钟后缓缓降落在奥克兰郊区的田野上。这个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却是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冯如走出机舱时,现场所有的中国人都上前拥住他,忘情的欢呼起来。“冯如”这个名字,更占据了几天后美国各大报纸头版。美国《三藩市呼声报》用整版标题表达惊叹:“他(冯如)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
(右一冯如)
一飞冲天的冯如,当时也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邀请。但他却不管不顾,带着两架飞机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他所挂怀的,依然是“航天强国”的梦想。可这一腔热血,却被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拒之门外。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民国政府支持下,冯如终于在广州建起了“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
1912年8月25日,满怀报国梦的冯如,终于驾起飞机,在广州举行了飞行表演。那一刻广州城欢声雷动。但万没想到,飞机却突发故障,机身骤然失去平衡。冯如本人也被抛出了机舱。是日下午五点,这位世界航天史上的先驱人物伤重不治,于广州北校场陆军医院逝世,年仅二十八岁。
比起当年《三藩市呼声报》那句惊叹“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冯如的悲壮殉难,好似雄鹰折翅于长天。也有很多人,为他的抉择连声叹息,甚至连呼“不值”。但是,与殉难于烈火中的徐建寅一样,在那个落后挨打到绝望的近代史上,正是多少如他们一般的人,哪怕功败垂成,哪怕献出生命,却终未放弃,一生艰难负重前行。黑暗里的中国,能够终于走出阴霾,浴火重生。就是多少看似“名声不显”的他们,一步步扛过来的。
他们,正如当年冯如选择航天事业时,那声铿锵的誓言:“苟无成,毋宁死”。百折不挠终不悔的他们,纵是历经百年,纵是“名声不显”。却依然,当得我们超越时代的怀念。
参考资料:《清史稿》、季鸿崑,王治浩《我国清末爱国科学家徐建寅》、文亭《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的国家梦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