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他的死亡一直充满了争议。有人说是咎由自取,有人说是刘邦的冤杀,然而两种说法的格局都太小了。用这种简单的理由,无法真正解释一个真实的韩信。
如果想彻底剖析韩信之死,需要梳理一下八百年的历史。因为,韩信是春秋时代思想的一个代表,尽管也有着变革的意识,但依然没有跟上时代,所以被时代所“误杀”。
这八百年的历史发生了什么?
所谓“八百年”的历史,指的是周武王灭商到汉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多次发生巨变的阶段,包括国家制度、道德规范、主流文化、经济体系、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等等,全都在这八百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甚至是颠覆。
可以说,西周代表着传统“周天子封建天下”的格局,春秋时代则标志“封建天下”格局的瓦解,战国时代则标志着新格局正在形成,秦朝统一天下则标志“中央集权”格局(也可称为皇权)的确立,汉朝的建立则标志“皇权”格局经过反复后的最终定型。
在不同格局下,人们的天下观念、土地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都有很大差别。由于时代变革的剧烈和长期混乱,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出现向往不同格局的人,包括对古老的“周天子封建天下”格局的向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很大程度就体现了向往着不同格局的思想碰撞。
最典型的人,就是孔子和项羽。一个是力求恢复周礼,向往着回到西周时代。一个则是试图分割天下,向往着回到战国甚至春秋时代。
由于这种人生追求的差别,这几百年里很多历史人物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就会有各种各样特立独行的表现。
韩信的人生追求,与汉朝现实格局的脱节
韩信属于哪一种追求呢?从他的表现看,更像是一位春秋后期的新兴贵族。
韩信是士族出身,祖上可能拥有一定的地位,但并不是王侯级别。他本人的人生理想,应该是成为分封一方的诸侯,或有实封土地的大夫。这是春秋时代人们的普遍目标追求,最好的榜样就是三家分晋并晋升诸侯的韩、赵、魏三家。韩信很可能就是其中的韩氏庶支后代,效仿祖先的伟业,肯定是韩信能想到的最清晰目标。
韩信的这种人生目标,肯定不属于西周封建天下的那种格局。因为周天子的分封主要是分给近支贵族,韩信这种凭战功求上进的,并不能占到高位。
另一方面,韩信的思路也不属于后来的“皇权”格局。在后世的“皇权”格局中,多数人追求的是“出将入相”,而不是裂土分封,甚至“裂土分封”在后来会进一步被公认为负面行为。
从韩信的历史表现来看,他本人的野心不大,对刘邦确实忠心耿耿,追求更多的是战功。但在他的格局思维中,获得巨大战功的等价交换,就应是分封的土地。
也就是说,“名、利、权”三种奖赏里,韩信认为获得“权”(也就是土地)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在整个社会即将进入皇权时代,这种要求刘邦“分权”、“裂土”的追求,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刘邦肯定也意识到了韩信的追求,因为不只是韩信一个人这么想,保持旧时代思维的人,在秦汉之际比比皆是。
但是,韩信却和别人不一样,他拥有巨大的战功,如果要用等价的土地进行奖赏,那对于中央集权格局的形成将是极有害的。我们相信,刘邦甚至一直都不怀疑韩信的忠诚,但是这种旧格局下的忠诚,与新格局下的忠诚,有着本质的不同。忠诚,需要与君主的“信”相匹配,旧格局要求的“信”就是分封土地,如果刘邦做不到,那么韩信的“忠诚”将成为刘邦最大的负担。
如果韩信及时扭转旧的格局思想,将对追求分封的旧思路,转向求“名、利”,那么是可以解开这个死结的。像张良、萧何就是最好的榜样,这两位谋臣对于西汉的建立,功劳巨大无比,但都只是要求封侯和赏金而已,所以不会对新格局产生任何的威胁。
最终,韩信因为种种原因被降格为淮阴侯,这是刘邦为了确立“皇权”格局的必然做法。
这时候,很多人认为韩信的后续举动,包括不听从刘邦调遣,私下与卢绾勾结,都是咎由自取了。但是,我们不能用后来的皇权时代思想,来套用旧时代人们的身上,“功劳等于土地”,在韩信死前几十年仍然是雷打不动的“天理”,甚至在西汉初年也存在巨大的市场。
韩信无罪而遭到贬黜,从大国诸侯变成一个县的封君,已经是“违背天理”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心甘情愿。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角度讲,这种贬黜是历史的必然,阻挡历史只能是被碾压。
但是,现代人把韩信对“天理”(虽然是过时的)的追求,说成“咎由自取”,就是在太苛求古人了。何况,韩信并没有表露出反叛行为,最多只不过耍了些脾气,表示了对现状的不满。当然,这种态度对于新格局下的皇帝来说,就无法容忍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