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无数先辈为我们展现了无穷的谋略智慧,诸如三国史上诸葛亮摆出“空城计”与司马懿之间的一场博弈,可谓是精彩绝伦,那是一场即关乎国家存亡又关乎个人直生死的决战,其高手间的对决之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简单来说,就是司马懿率领大军夺下接街亭,连克数座城池,而后大军以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蜀国军机处西城所在之处。
而此时的诸葛亮根本来不及撤军,手下也只有老弱残兵两千,危急之下,诸葛亮摆下了千古妙谈的“空城计”,一举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后人也据此编出了不知多少的戏曲、影视,让人百看不腻,四开的城门、洒扫道路的老军,以及两名小琴童陪伴诸葛亮在城墙上焚香弹琴,当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诸葛亮镇定自若,让惊疑不定的司马懿“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着实成就了诸葛亮的一番神话。
可历史上率领大军压城的司马懿,真的是被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吓退的吗?
恐怕事情的真相未必如我们所见的那么简单。在三国史上谋士如云,高手繁多,但是在三国后期真正的巅峰高手也就只剩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了。
自诸葛亮北伐开始,曹魏西凉军事方面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马懿的手中,虽说二人交锋多以诸葛亮率领的蜀国军队胜多输少,但是纵观整部三国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攻无不克,司马懿死死地守住雍凉战线,令诸葛亮不得寸进,足以进入顶尖高手的行列。
高手过招,看不见刀光剑影,但是招招致命,当你看不到这些致命的招式的时候,也就是你兵败身死的下场了。但是身为高手的司马懿在城下看到了这些招式,于是他下令:“诸葛亮一生谨慎,没有冒过险。今大开城门,必定有伏兵,我军如果进城正好中了他的计策。”
但是次子司马昭却产生了疑问:这或许是诸葛亮城内没有兵了,才故弄玄虚罢了,不明白他的父亲为何连试探都不做,直接下令撤军。连司马昭都心生疑窦,作为作为当时顶尖高手的司马懿岂能眼拙?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敌国东吴君王孙权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司马懿用兵之神,那么为什么手握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试探都不做,直接下令退兵呢?
这是因为司马懿能见人所未见,能听人所不能听,凭着司马懿的智慧以及带兵多年的经验,怎能看不出当时战场的军事形态?蜀国先锋马谡已经被歼灭,蜀国各部皆受创,士气已失,而此时的魏军连克数城,士气正锐利,关键是魏国主力全部在此,形式对比之下,根本就是一战可城破。
作为老对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根本无伏兵可言,纵然有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面对着魏军的主力大军,蜀国有一战可胜之言吗?而且就算是不明敌情,派人前去试探总行吧,这点军事常识就连下层军官都知道,何况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古语云: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而这一场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完美的阐释了这一说法。二人从相知到相识,虽身处敌国却是相互最了解之人,司马懿曾经从蜀国官员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饮食而推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这一次,诸葛亮就是凭着魏军若攻下西城,从而能推断出司马懿必然命不久矣,是以断然使出空城计,而司马懿则是将计就计而已。
因为他们二人都明白一个古老的道理,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鲜血染出来的道理,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的底气,但是他不敢冒险,曹氏“卸磨杀驴”的技能用的太顺手了,之前曹操与曹丕都对他用过这一手,而现在的帝王曹睿手段更加老辣,所以司马懿必须放任诸葛亮安然离去。
其实司马懿应该感谢诸葛亮的北伐,魏国面对顶尖高手的诸葛亮,已经无人敢略其锋芒,帝王曹睿只能迫不得已在此启用他,手中雍凉大权的他早已明白自己不过是曹魏的一条猎犬,只有猎物的存在,猎犬才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西城下的司马懿一战克城池擒诸葛,蜀军将全面崩溃,蜀国怕也使灭亡的下场,那么他这只猎犬就毫无存在的价值了,这对于羽翼未丰的司马氏来说是一种厄运,司马懿不愿意接受这种后果,所以西城不能破。
因此司马懿纵然心里明知小小的西城不过是空空如也,却故意犯下这种低级错误,不顾两个儿子的怨念,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此后曹魏集团对于“胆小”的司马懿也放松了警惕之心。
而至此以后,司马懿也使虽手握重兵,却绝不对蜀军主动出击,延续众人对他这种“胆小”风格的印象,以此来培养巩固自己的羽翼。可惜好景不长,他推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预言实现了,他手中的兵权果然被没收了。
但是司马懿已经从最初稚嫩的猎犬逐渐成长为一只真正的老狐狸,手中的兵权被夺了,自己的羽翼还不够丰满,便讲獠牙与利爪收拢起来,在家中深居简出的装病,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但是暗中却密谋、等待时机,而后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三家归晋的结局足以证明司马懿之谋、之手段,绝非等闲之辈,或许在司马昭弥留之际,脑海中会浮现出曾经的西城点点滴滴,他曾经疑惑的“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而父亲司马懿那一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或许终他一生才看明白西城那一场刀光剑影之外的杀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