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频繁互动的今天,中日之间的器物和文化交流始终非常密切。但很多在吃着刺身、穿着和服或观看相扑比赛时都不会想到,这些文化符号其实源自古代中国。只是在距离今天更近的时代中,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后来的人所遗忘。
相扑
今天的相扑无疑是属于日本的文化符号
相扑作为日本最受欢迎的运动,被冠以“国技”之名。但最早的相扑却是出自中国,当时的名称还是角抵。这种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搏击运动,一度是贵族锤炼武德的训练技巧。尤其是在秦军兼并六国后,大力收缴本地居民的武器。于是让更多人只能通过练习角抵,维持最基本的武术和体魄。
进入胡风盛行的南北朝时代,类似的摔跤运动依然非常兴盛。但名称却从原先的的角抵,改为了今人更为熟悉的相扑。到了盛唐时代,大量遣唐使在长安等地耳濡目染,将相扑运动带回日本。而在东亚大陆,相扑到宋朝时都非常盛行。随着蒙元帝国建立,蒙古式摔跤被一并传入,才逐步取代了原先的相扑运动。但直到清朝时,民间依然流行被成为角力的类似运动。
清朝书籍上的 角力运动
至于被带回日本的相扑,也经历了一大段时间的蛰伏,到江户时期才真正兴盛起来。在后来的明治时代初期,相扑也成为日本人寻求民族自豪感的仪式性运动。偶尔摔倒几个西洋门外汉的做法,非常有利于提振民心士气。相扑运动也随着日本国力的提升,成为该国的符号性文化遗产。以至于还有出生蒙古的选手加入,在当代的日本相扑界摔出名气。
相扑在近代还一度成为日本的自信维持运动
和服
今天的和服样式成形于19世纪
和服作为日本标志性的服饰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但最初的和服与今天的款式有很大不同,其受影响的源头也在大陆的吴越地区。
三国时期,还在穿麻布的倭国人漂洋过海到东吴境内,看到本地人经常穿光滑鲜亮的丝绸服饰。很快,来自大陆的商船便把这种吴服的制作技术带入日本。有趣的是,吴服不仅有输入日本,也对隔海的半岛有很大影响。结果,同样学习此技术的半岛先民,也经常在跨海贸易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隋唐时代的早期日本和服
平安时代的日本和服
直到日本停止派送遣唐使,其与东亚大陆的交流才趋于减少。受其影响,和服开始慢慢进行着本土化演变。但随着大陆上的帝国体系崩溃,吴越地区的商人又开始频繁访问日本。中期的和服也就跟着再次出现款式变化。这个进程因为蒙古人的两次入侵失败而一度中断,但却也挡不住日本地方领主组织的贸易船队。哪怕是在对外崇尚封闭的明朝,日本西部与吴越沿海的交流也没有停滞不前。于是,源自三国时代的吴服样式,又最后一次受到大陆影响。
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和服,则要到19世纪的江户时代后期才基本定型。对比此前的战国时代和平安时代,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
17世纪的战国后期和服
木屐
今日的木屐是日本和服的标配
当然,日本人在穿和服时还必须搭配木屐。但木屐也并非日本原产之物,而是来自先秦时期的东亚大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古画与考古发现,都印证了木屐在古代中国的流行。日本最初的木屐,也极有可能是通过同东吴的贸易获得。
一直到唐朝之前,木屐在大陆地区都非常流行。但随着胡风由南北朝开始不断影响,这种带有古风的鞋子被逐渐取代。其他原因则可能是由于气候与植被覆盖率的显著变化。
三国东吴古墓中的木屐
因为从唐朝后期开始,包括关中等地的生态环境就已经开始了恶化趋势。江淮以北各地的沼泽湿地被大量开发,并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剧变。倒是山麓更多的长江以南各地,在很长时间内都有延缓变化。但终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产模式所带来的习俗变迁。
日本人之所以坚持木屐文化,是因为这种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适合当地的温暖潮湿气候。考虑到日本至今仍有很高的植被覆盖率,环境因素就不能不成为我们体察木屐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古代画作的细节中也经常露出当时的木屐
榻榻米
19世纪染色老照片上的日本榻榻米制作
受到胡风影响的文化变迁,不仅会体现在鞋子上,同样反映在日常的生活休息领域。今天的很多人都认为榻榻米是典型的日本特色家具,完全不知自己的先民曾经异常重视此类文化习俗。
因为一直到唐朝建立为止,包括中原等地的居民都热衷席地而坐。为了规范坐姿,也和今天的日本一样强调正坐。如果有人在正式场合盘腿或张开双脚,那么就会被视为非常粗俗的不雅举动。
正襟危坐 同样是古代士大夫们的标准仪态
但从南朝北朝开始,更有西方特色的椅子和床开始传入中土。虽然类似的东西在古典时代的欧亚两地都流传开来,但在东亚地区还是稀罕之物。
因此,北朝与盛唐的文人都会将其称为“胡床”。到了宋朝时,接见后世样貌的椅子和床都成为主流,将原本的习俗取而代之。到是与大陆存在长期隔阂的日本,还保留着最初的榻榻米风俗。
北齐时代 画作中的胡床
刺身
刺杀被很多人肤浅的理解为日本生鱼片
最后,作为日本饮食代表的刺身,同样也是东亚大陆的上古遗风。在很多人眼里,刺身几乎就等同于生鱼片等海产品。但真实的刺身,实际上只是一种饮食方式。至于盘子里究竟放的是海鱼河鲜或是牛肉鸡肉,都不影响其成为刺身的某个分支。
一直到宋朝前后刺杀都在大陆地区流行
一直到宋元时期,大陆地区的居民都吃着类似今天的日本料理。除了以米饭作为主食,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吃生鱼片和新鲜烤肉。尽管有大量食用日本传统所没有的羊肉,但基本形式没有太大区别。
当代日本料理中的 鸡肉刺身
但当帝国进入明清时代,战乱与人口暴涨的周而复始,终究让更多地区的环境出现恶化。加之猪肉取代羊肉成为主要的大肉来源,料理也就与保留古风的日本渐行渐远。日本也曾因为人口爆炸而出现几百年的“全民素食时代”,但海鱼始终属于擦边球范围被保留。从明治时代开始,饮食中的肉类比例逐步上升,也就重新回到刺身原本应有的状态。
当代日本料理中的牛肉刺身
以上这些生活习俗的变迁和对比,多少有些造化弄人的感觉。但背后却能以点及面,反应千年来的地缘环境变化。仅此而言,就值得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多个心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