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在这份答复中,教育部对哪些问题进行了回复?简体字究竟是不是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简化汉字符合演变规律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正是简化汉字,而这也曾遭到一些人质疑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针对这一说法,教育部介绍,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实,繁体字与简体字,本就一脉相承,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文化学者于丹就曾在电视节目中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于丹:“因为汉字一直在演变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繁体字也是从古文演变成的今文现在的文字,所以现在有很多字就是这样识繁、用简一路演化过来的。”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文字作为社会性符号,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会因此而磨灭。
黄德宽:“其实汉字的发展,它这个‘简’事实上是两条路走,有时候一部分字追求减省,是提高书写效率,但是要看到差异越大,阅读效率、辨认效率越高。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传递文化内涵就可以了,文字是一个社会性的符号。”
文字不等同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还需提高综合素养
此外,教育部还表示,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要读懂这些信息首先要能读懂汉字记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书面语,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同样,现在古典诗文都已经有简化字版,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也一样读不懂。
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昭晖表示,在中小学进行繁体字教育的问题已经说了几十年,但在他看来,繁体字的识读并不困难。
储昭晖:“我们的很多成年人可能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把繁体字认全。我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去花这个时间(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如果孩子在生活当中遇到繁体字,让他知道这是什么字就够了。”
而这一观点,也和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我国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此外,储昭晖还表示,要想传承中华文化单纯让孩子们识读繁体字还远远不够,更应该从多学科汲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储昭晖:“繁体字对文化传承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多大,对不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那么他生活当中有机会就去了解,就可以去传承,未必要通过教学这种方式来实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