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世界级的表演艺术大师,他以高雅典丽、雍容华贵的艺术气质,在舞台上树立了一种表演风范,不仅在京剧的旦行艺术立于一个至今仍无人企及的高度,而且被各个地方剧种的旦行视为楷模。“豫剧五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也受其影响甚深。
梅兰芳与陈素真
豫剧表演艺术大师陈素真,生前曾被誉为“梆子大王”、“豫剧皇后”和“河南梅兰芳”。1937年冬,清朝遗老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称赞:“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时以豫剧中之梅兰芳视之。”陈素真才17岁时,走在街上被三三两两的行人誉为“这是咱河南的梅兰芳”,她还以为旁人嘲讽她是“美南方”呢。后经母亲解释方知:“人家是把我比成了画上的美人了。可我却自惭形秽。画上的梅兰芳太美了,简直就是仙女。又过些时,才知道梅兰芳是个男的,也是个唱戏的。我还纳闷,怎么把我比成个男角呢?我是个极不开窍的土包子,哪会知道是开封的观众奖给我的一顶荣冠啊!”从此以后,她便迷上了梅兰芳,听唱片,看剧照,学动作,还专门订阅了当时上海出版的《戏剧旬刊》和北平出版的《十日剧刊》。这是1936年发生在当时的河南首府开封的事。而陈素真和梅兰芳的直接会晤,则是在1957年。
1957年夏初,陈素真因嗓病去北京看医生,在田汉家里下榻。经田汉引见,陈素真在护国寺的梅宅见到了梅兰芳。当田汉向梅先生介绍:这就是从天津来的豫剧名角陈素真(当时陈素真已从河南开封到了天津,组织了天津市豫剧团),梅先生伸出双手握住陈的手说:“久仰,久仰,这不是大名鼎鼎的‘河南梅兰芳’吗!”梅先生将陈让至长沙发上,风趣地拟河南口音说:“咱们两个同名,只不过你是‘河南的梅兰芳’,俺是‘北京的梅兰芳’。”一句话说得三人都乐了。陈素真向梅先生诉说了仰慕之情,如饥似渴地讨教技艺,梅先生毫无保留地将旦行中的不同手势和眼神的用法传授给她,并当场给她做了示范。
此次会晤,使陈素真获益匪浅,技艺大增,她所创立的陈派艺术也被后人视为“豫剧中的梅派”。
梅兰芳与常香玉
常香玉与梅兰芳的交往最深。1952年10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王瑶卿、盖叫天7人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最高奖项——荣誉奖;同年12月,她与梅兰芳一起参加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会议;1957年,她又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陈书舫、郎咸芬7人联名在戏曲界提出了提高戏曲质量、不演坏戏的意见书。给常香玉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中,文化界代表有茅盾、梅兰芳、马寅初、冯烈、金仲华、吴冷西、贺绿汀、于盈、袁水柏、肖三、邵宇和常香玉等,由副团长宋庆龄、郭沫若领队,规格相当高,演员出身的只有梅、常二位。梅、常的任务主要是演出,以中国的传统艺术呼唤和平。梅带的剧目是《醉酒》、《别姬》片段,常带的剧目是《拷红·佳期》、《花木兰·思家》等片段。因为要录制伴奏带,所以常香玉、梅兰芳和郭沫若三人乘最后一班飞机西行。据常香玉回忆:梅兰芳先生待人特别家常和蔼,像一位长者,又像老师和大哥哥,常用河南话“小妞儿,小妞儿”地称呼常香玉,活像一家人。在飞机上,梅先生亲自签名送给了她16张剧照,还给她讲了许多从艺做人的道理。他对她说:“演戏须认真,假戏要真做;做人要正直,待人要诚恳。要别人关心自己,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常香玉曾亲眼目睹梅先生在擦皮鞋时,先把他秘书的鞋给擦好,然后再擦自己的。在莫斯科逗留期间有一场演出任务,因为是第一次面对外国观众,又是和梅先生这样的大师同台演出,常香玉显得有些紧张。这被细心的梅先生看出来了,他走到常香玉的跟前,用手扶着她的肩膀说:“小妞儿!不要害怕,我就站在场门口,你下不来台,有我来圆场。”常香玉在前台演出时,梅在场门口不时地向她跷大拇指,表示她演得很成功。常香玉那场戏唱得特别好,台下掌声雷动,梅先生在后台也拍巴掌……
梅兰芳与崔兰田
中间一排右数第四个是崔兰田,第五个是梅兰芳
“西府牡丹多芬芳,一枝独树是崔腔。卖苗郎中孝妇泪,桃花庵内断柔肠。兼融东西三上轿,含泪喜唱对花枪。哀婉凄美吟苦韵,人称中州程御霜。”崔兰田因擅演悲剧,人称“豫剧程砚秋”。
1959年4月,崔兰田率安阳市豫剧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对花枪》,她在剧中饰演“白毛老旦”姜桂枝。前来看戏的多是戏曲名家,如萧长华、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小翠花(于连泉)等。演出结束后登台接见演职员时,梅兰芳与崔兰田亲切握手,夸她唱得好,演得好,扮相漂亮,别具一格。事后几天,北京市文化局为答谢安阳市豫剧团的盛情演出,专门组织了一场京、评、河北梆子艺术家的折子戏专场,其中有李桂云的《蝴蝶杯·投衙》、喜彩莲的《小借年》、谭富英的《定军山》,最后压大轴的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这场演出,尤其是梅兰芳那雍容华贵、典丽高雅的表演风格,看得崔兰田如醉如痴,大开眼界。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应邀前往安阳市豫剧团驻地中山公园音乐堂帮助加工提高《对花枪》时,转告崔兰田:梅先生非常喜欢崔兰田塑造的这个人物,对唱词、唱腔、表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对剧中的扮相特别感兴趣,称赞这个老旦扮相与京剧中的任何老旦都不同,浓妆艳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助于喜剧风格的演绎。另外,梅先生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在老旦的白发鬏上可斜插一朵红绒花,白中蕴红,不仅漂亮好看,而且可突出豪迈爽朗的性格,增加喜剧色彩;二是在与罗义“对枪”那场戏中,现在穿的是深古铜色“靠”,梅先生建议改为大红色“靠”。因为姜桂枝在“南营”一场准备与罗义交战时,曾有一句唱词:“叫儿媳找出我当年的旧铁衣。”“当年”是什么时候呀?当然是她青年时代,所以应当是红色“靠”衣。在以后的演出中,崔兰田均按梅兰芳的意见改了过来,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果。
梅兰芳与马金凤
1954年元旦,马金凤在上海曙光剧场演出,下午6点多钟,早已化好妆的她正在后台温戏,突然有人跑来悄悄告诉她:“梅兰芳先生要来看你的戏咧。”
马金凤又高兴,又有些心跳。心想,俺这个河南“土包子”来大上海演出“土”戏,怎劳梅先生的大驾来看戏呢?一想到台下坐着大师,马金凤就非常紧张。梅先生事先就想到了这一层,派人到剧团捎话儿:“叫金凤同志不要怕,我们都是演穆桂英的嘛!我也是来学习的。”
原来,马金凤来上海时,梅兰芳正在这里休假。有一天,他在街头看到一张海报,上面写着“马金凤主演《穆桂英挂帅》”,他为之惊讶。因为他演过许多穆桂英戏,如《枪挑穆天王》、《穆柯寨》等,但从没有听说过《挂帅》这出戏。于是请秘书帮他买了票,说:“咱们要看看穆桂英是怎样挂帅的!”梅先生看这出戏时全神贯注,很少同别人讲话,也不轻易鼓掌。但当看到穆桂英在金鼓齐鸣、帅旗飘扬的场面中,戎装登上河东杨家点将台,激昂高唱:“……谁料到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他带头长时间地鼓掌,并对秘书说:“好,好戏!”
戏罢,梅先生来到舞台合影留念,马金凤像个天真的孩子对梅先生说:“您老来看戏,把我吓坏了,戏没演好。”
“好!好!你的演出给我开了眼界!”梅先生风趣地说,“我演了一辈子小穆桂英,没有演过老穆桂英。这个戏只有你们豫剧里才有。我与穆桂英做了40年的朋友,还不知道她晚年有重新挂帅的故事呢!”
当马金凤请求指教时,梅先生笑着说:“你演得好,嗓子好。你的这些特点,着实我来不了。戏中有段唱,一唱七八十句,很动人,我们京剧就来不了。如果京剧搬来这段唱,会唱个把钟头的,那就把观众唱困了。”
翌日,梅先生又来看了一次《挂帅》,第三天又看了《樊梨花征西》,第四天看了《二度梅》。在此之后,梅先生的秘书把马金凤和剧团其他主要演员请到梅家做客。马金凤一行到了上海梅宅,受到了梅先生的热情接待。秘书说:“先生看了《挂帅》这出戏,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梅先生说:“我怎么能不兴奋呢?想不到地方戏有这么好的节目,特别是《挂帅》这出戏,题材新鲜,我虽与穆桂英相处了几十年,她老年时代的戏我还没看到过呢!这出戏值得京剧借鉴。” 为了更好地扶植这出戏, 梅先生帮助马金凤提出了几条加工整理的意见。他认为,地方戏服装不是太讲究,这个问题要研究。他说:“穆桂英是辞职还乡的,不是被革职,所以在服饰上不能按一般青衣处理。她当时已年过半百,要穿团花紫红色的‘对帔’,加‘潮水’,才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头面’要戴蓝‘点翠头面’。”马金凤当即在上海就按梅先生的建议订做了新的服装。
梅先生又问马金凤:“你练过水袖没有?”马金凤回答说:“俺河南老师没有教过。”梅先生笑了:“地方戏可能不注意水袖功,你在表演时水袖上没有功夫,我光给你说也不解决问题。现在程砚秋先生正在上海演出《荒山泪》,建议你去看看,他的水袖功夫很好,你看了会受到启发的。”
在谈到戏曲演员的眼神时,梅先生指点马金凤:“你在眼神方面要下工夫,你的眼神用得还不够,许多地方要用眼神来表达穆桂英挂帅时的心情。但眼神要用得适当、严肃,不要轻飘。”梅先生对于台步要求是很严格的,他很注意马金凤的台步,直率地说:“你的台步,走起来有点乱,还不够规矩。穆桂英虽然年近花甲,但一辈子戎马生涯,因此台步要把老元帅的武将气质表现出来……”
1957年秋天,梅先生来洛阳又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对她在艺术上的进步非常满意。两年后,梅先生亲自把这出优秀的河南地方戏移植为京剧《穆桂英挂帅》,并亲自主演穆桂英,轰动了国内外,成为解放以后梅先生的第一个得意之作。
最使马金凤感动的,是梅先生请她看程砚秋《荒山泪》的事。当时马金凤听了梅先生的建议,非常想看这出戏,但戏票难买,她又不好意思开口。梅先生让秘书送来了票,并叮嘱马金凤:“一定要争取看程先生的戏!”马金凤坐在上海人民剧场观看《荒山泪》,程砚秋舞的水袖感动着她,梅先生的苦心更感动着她……
1956年《挂帅》剧组晋京汇报演出时,一炮而红,马金凤被誉为“洛阳牡丹”,该剧也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此后不久,马金凤被梅兰芳收为弟子。
梅兰芳与阎立品
阎立品以擅闺门旦著称,因而有“永不衰老的少女”之誉。她和马金凤是梅兰芳在豫剧界收下的两个爱徒。
1954年,阎立品到天津做巡回演出,梅兰芳看了戏高兴地说:“这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第二天,梅兰芳派人把阎立品接到住处,与田汉、张庚一起接见了阎立品。梅先生的秘书告诉阎立品:“梅先生看了你的演出,很高兴,要收你这个学生,你乐意吗?”阎立品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事,含着泪水拜了师。梅先生鼓励她说:“你演戏有内在感情,脸上变化快,水袖功很出色,你专攻闺门旦大有希望。”梅先生对田汉等人说:“我今天收了个好学生,都别走了,我请客庆贺!”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
梅先生非常重视这位刻苦勤奋的学生,经常给她说戏传艺,并系统地给她讲述了《宇宙锋》的角色创造和表演技巧,使阎立品得到很大教益。
1959年春,梅先生在家里给阎立品说戏以后,把自己心爱的一顶凤冠送给了她。这是一顶非常珍贵的点翠凤冠,阎立品手捧凤冠,含泪发誓说:“老师,我决不辜负您!”后来,每当在艺术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她就自己问自己:“梅先生为什么赠你凤冠?”
阎立品专心致志地研究、探索梅派艺术,特别着重学习梅先生深入浅出的表演方法和藏而不露、耐人寻味的演出风范。同时兼学其他流派,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来源:河南移动戏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