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冷空气又双叒叕到货啦!被寒意侵袭的你除了把自己裹成粽子之外,来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佳肴恰是最适合不过了。
当代人吃火锅
但你可曾想过,这倍具特色的中国美食是从哪来的?其实啊,千年之前古人就尝上了鲜,并不断发展成为我们当代的火锅。故,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探秘古人的火锅杂事,了解这一股畅快之情背后的故事吧!
鲜、香、辣、烫、涮是当代火锅的缩影,但翻开古代火锅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其与现代的烹调方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谈到火锅,必然少不了“锅”这一重要器皿,要把火乘住,与现代我们直接用铁锅不同,聪明的古人率先利用了现有的青铜这一材质,制成了鼎,成为烹制“火锅”美食的重要炊具。
西周有盘鼎,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
根据史料的研究与推测,作为火锅雏形的器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因为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有这样一具鼎器“西周有盘鼎”,它的上部与一般鼎无异,同样有两耳与精美的花纹雕刻,但在下部多了一层金属盘与三足作为整个器具的支撑,这样一来炭火就可以直接放置于金属盘上对食物进行烹饪与加热,由于整个鼎是可以任意移动的,不再受原地生火加热无法移动的限制,做到了器物与火的结合,也便满足了史学家们对“火锅”的定义——可以连同火一起搬动的器具。
而之后沿着火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吃货为了满足自己的口福,正带着“火锅”进行一次又一次华丽的变身。
其中为人熟知的史料说法有,在汉代时期古人们利用陶或铜制成的器皿,其名称为“颜斗”,它腹部带着把子,可以手持放置到火上加热,有当代火锅的影子。
汉代青铜斗
而另外的史料故事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命人铸造了一个叫“五熟釜”的鼎器,特别的是,它的内部用小隔板分开成了五个小空间,可以放置五种食物进行烹饪,与当前我们的鸳鸯锅近似。
三国时期的五熟釜
由于历史悠久,该两种说法都曾被人们认为是火锅的起源故事,但实际上火锅的历史可以往前推得更远。
谈完火锅的起源,我们又来讲讲一位十级火锅爱好者的故事,主人公便是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的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刘非非常会吃,他不仅有分隔鼎,可放置多种食材,还制作了“染器”,也就是现代吃火锅时放置的不同口味佐料的器具,可以想象千年前高贵的王也会如我们当下的寻常人家那样带着他的王后爱子,围着这一锅美食品尝热腾腾的佳肴,在寒冬中找到一丝暖意,获得一点“平凡”的幸福。
西汉青铜染器
火锅是一种极具野性的食物,它不具有复杂的烹调技艺,只需一火一锅,无论是附着血丝的肉片、鲜脆的蔬菜还是成捆难分的菌菇,只要拨撒而下,火气透过器皿都可将其僵硬的外在驯化成温热的鲜味,它拥有满腔热血,可说是“海纳百川”,故也捉住了许多爱吃的文人的心,为它作诗写文,留下芳名。
其中唐代的诗人,号为香山居士的白居易便留下了《问刘十九》诗一首,他这样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冬之夜,雪待下,酿好新酒的诗人热起了小炉,美食在前,想起了他的亲密友人刘十九,于是写下小诗,喃喃问上一句“朋友,思汝,能饮一杯无”,天公冷冷不知情,但这对友人却在美味前找到了独属于他们的温暖,或许品味的并非是真正的当代火锅,但这一小火炉背后所寄托的感动与当代人又有何异?
古人吃火锅
而还有一位身处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林洪也在他的作品《山家清供》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呙(音丙)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
古人与火锅
其意思大概是,某一日在武夷山上游玩的林洪打猎得一只野兔,可苦无器具与炊夫为其烹煮,于是一位老饕便教其将兔肉切片,放于沸水中涮熟,味极其鲜美。后过了五六年,林洪在杨泳斋伯禺席上再看到此菜,翻滚的水如天边变幻多姿的云雾,而浸过沸水的肉片呈现出嫣红卷霞般的模样,叫人心欢,回忆万千,便留下诗一首,其中的一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更是让火锅这种接地气的食物拥有了一个十分阳春白雪的雅名“拨霞供”。
随着朝代更替,火锅不断续写它的故事。走到清朝,繁盛的皇家宫廷将中国的美食发展到极致,火锅也不例外,身处皇家的火锅,也有了贵气。
清咸丰,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不谈其中丰富的食材,我们转向到这口锅本身,我们会发现它也变得雍容华贵。单谈制作锅的材质,就有金、银、银镀金、铜、铜镀金、铁等数种质地;造型上从纯锅到组合式火锅,包含锅、盖、烟囱和闭火盖等基本四件套外,其底座的制作也愈发复杂;而在纹饰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皇室对美的严格追求,无论是镂空制作、各式纹样、丰富的吉语如“福”“禄”“寿”“龙凤呈祥”等,都足以让我们感慨吃货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这般一丝不苟,追求色香味的完美。
清,锡制一品锅 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火锅,我们还可以细读这些宫廷“美食家”们的饮食日记。如,离不开火锅的乾隆皇帝,其可是一年四季都有“火锅”相伴,春天早晨吃的是“炖酸菜热锅”,夏天吃的是“野意热锅”,秋天是“燕窝葱椒鸭子热锅”,至于冬天更是顿顿火锅;
清,寿字纹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而慈禧太后则是发明了菊花火锅,据说是因为菊花能清肝明目,美容养颜,并因此在上层的妇女阶级掀起了一股品食菊花火锅的浪潮……
慈禧太后与菊花火锅
后来走到民国,来到当下,全国各个地区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火锅:广东的海鲜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山东的"羊汤火锅",可谓是各具风味。
一家人一起吃火锅
话谈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饿了呢,想来几筷,涮食美味。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民以食为天吧,爱吃的国人写就了一部横跨千年的美食史,小小的火锅从历史走来,温热了我们的心,背后诉说的还是一伙人围桌而食的感动,热腾腾的蒸汽驱赶了寒冷,看着身边的人,同食佳肴,这是团团圆圆的热闹,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真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