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个发小广告的80后
讲台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娴熟地拆开信封,念出了“北京”,坐在后排的中国代表团的欢呼声瞬间“炸”翻了会场。
北京市民不顾夜色苍茫,跑上街头,化作欢乐的海洋。人们看着日历,2001年7月13日。
大概几天后,一位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拖着行李走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门。他毕业了,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一如这座城市。无人记得他是不是也出现在几天前的人潮攒动中,也少有人知晓他会去向何处。
飞机载着他离开了祖国,到了地球另一端的英国。他叫王鑫刚,是个80后,来自黑龙江。
他也是个学霸,离开祖国之后,他先后在英美的三所世界顶尖高等学府——帝国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商学院拿了三个学位,从工程跨界到金融,然后在伦敦金融城工作和定居。
作为一个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生赢家,他完全可以把余生的时间都用在财富规划和享受生活上,那样他会活得无比惬意。只不过,这样一来他的名字大概率会出现在婚恋市场上,而不是今天的国际新闻里。
王鑫刚有一个和很多海外华人不大一样的地方,他对政治非常感兴趣。从后来记者对他的采访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他似乎在去英国之前就对政治有兴趣。在英国初次接触政治,得益于各个政党不遗余力地往他家塞小广告。
英国政治中的选举制度历史悠久,其议会制度起源于中世纪,14世纪就有平民议员选举的记录。1832年政治改革确立了今天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议院650名议员分别从全国650选区当中普选产生,赢得所在选区最多选票的议员候选人就可以获得进入议会的资格。
竞选活动已经是选举政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竞选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挨家挨户塞小广告。
不过王鑫刚关心政治,最初并不是为了获得随便发小广告的快感。他很乐于助人,工作之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里做义务工作。
英式幽默的政治广告
2013年,他开始接触地方的议员,议员们为了拉票自然要帮着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王鑫刚索性就联系到了当地保守党议员,开始帮助他们派发宣传单。
帮人发了一年的传单,王鑫刚决定向保守党总部申请成为议员候选人。不知这是处于王鑫刚的深思熟虑还是临时起兴,但不管怎么说,走上职业政客的道路,要比外围玩票发小广告困难的多,尤其是对于他这种外来移民而言。
深度融入地方社区是从政的第一道门槛
其中最困难的地方,莫过于对于地方政治具体细节的陌生。毕竟王鑫刚不是英国人,不是华裔移民二代,没有从小就接受英国社会文化的熏染。
无论在哪个国家,下基层,找到与基层人民有效的沟通方式,都是最艰巨的任务。如果说政治学是远离日常经验的抽象理论研究,那么把政治当作“饭碗”端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选票说话的选举政治,与其说是工作,倒不如说更像一门“手艺”,其精髓与推销保险之类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鑫刚参加当地华人活动
王鑫刚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为了尽快熟悉社区,他经常联系其他对政治有兴趣的华人,以便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也有助于他促进邻里关系,了解社区需求。
经过几年的起伏和拼搏,王鑫刚的名字出现在了国际新闻中,2015年当选地区议员,成为了英国华人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不管怎么说,一个黑龙江人不远万里跑到英国基层玩起地方政治,听起来确实有些“朋克”。
2.这里还有个“BBC”
在名单中和王鑫刚同框的另一位候选人叫“Alan Mak”,华文媒体一般称呼他为“麦大粒”。但他自己澄清说,自己没有中文名。
不过,照片上Mak略显憨实的脸,倒是有点像大粒的麦子。
他和王鑫刚一样都是保守党候选人,但不同的是,Mak是个“BBC”,也就是出身在英国的二代华裔移民,而且他在2015年就参选并成功当选全国议员,从而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议员,刷新了一项历史记录。今年这次是卫冕之战。
Mak的父母祖籍在广东。1970年代,Mak的父母经由香港来到英国,在约克定居。
Mak就出生在约克,1983年,他也是个80后。
和所有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一样,Mak的父母靠经营中餐外卖营生,一家人挤在外卖店二楼的小公寓里,Mak没有自己的房间。
典型的英国中餐馆
Mak很孝顺,从小帮助父母打理小店,而且学习刻苦。靠着自己的努力,Mak考入剑桥大学法律系。对于浮萍一般飘摇的海外华人而言,下一代能够获得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已经是极大的成功。
2005年,Mak毕业成为一名律师,职业发展中顺风顺水。2010年,Mak决定投身政治,就和王鑫刚一样,但移民二代的身份加上剑桥大学法律系的背景,让Mak更熟悉英国社会与政治操作,这或许是成就他2015年创造纪录的重要条件。
不过有趣的是,在他2015年当选议员之前,他先于2012年当选了伦敦奥运会的火炬手,接过了从北京一路传来的奥运圣火。这大概是他与血脉故土最直接的一次联系。
遥想北京申奥成功那年离开祖国的王鑫刚,如今同为保守党的华人候选人,不得不说,时代与命运的交织总会有玄妙的地方。
3.只有中餐能让华人团结起来
近几年来,在西方国家的政治领域中,华人和华裔族群的身影似乎越来越活跃。一方面是因为华人经过几代的财富和智识积累,开始走向精英阶层,选择以政治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全方位崛起和影响力提升,让海外华人群体客观上获得了更高的话语权。
但这些华人政客日益崭露头角的消息传回母国,不免又是一番尴尬。不是在当地居住的华人,很少能设身处地的理解这一行为的意义。另外,他们在血缘与母国的联系也让他们的身份逐渐敏感起来。
比如前面提到的“麦大粒”,在他第一次当选议员之后,记者就煞有介事地“关怀”起他的华人身份,而他也直言,自己不代表华人,只代表选区。
如英国这般,只有我们多少了解一下当地华人的情况,才能读懂这种“身份切割”背后的意味。
根据英国2012年的人口普查,英国华裔居民人口大约有40万,占总人口0.7%,已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族裔力量。
英国少数族裔人口统计
但所谓“华人”,是对英国人称呼的“Chinese”的直接翻译,和我们主观理解的华人可能差异很大。因为英国人看所有有中国血统的人长得都一样,都叫“Chinese”。
但是英国的这个华人族裔,其实是由五大群体构成的,分别是中国香港地区移民、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裔移民、中国大陆移民、中国台湾移民和出生在英国的“BBC”。规模最大的是移民英国最早的香港移民。
从时间顺序上看,最先涌入英国的是香港移民。二战后,由于英国需要引入大批劳动力,许多无技术的香港人就来到英国,从事餐饮或者清洁等低端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打拼,目前已开枝散叶到第三代,在英国政坛中颇有建树的华人也以香港移民居多。
其次是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裔,多是国际学生和护士。之后是中国大陆的移民,近年来数量急剧上升。而来自中国台湾的移民数量最少。
至于土生土长的BBC,基本已经融入当地社会,与母国的文化联系已经非常稀薄了。
华人群体虽然数量不少,但分布零散,且构成复杂。五个群体之间很少相互来往,尤其是缺乏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就连语言上,都有隔膜,比如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移民讲普通话,而中国香港地区的移民则讲粤语,至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裔,基本讲英语。
目前能把英国华人团结在一起的,似乎只有中餐了。
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最大的问题,就是会极大削弱华人的影响力,非常不利于维护华人的利益。
沉默非常不利于英国华人维护自身利益
实际上《经济学人》就曾专门撰文讲述过这一问题。英国华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模范少数族裔,“华人试图自给自足,如果他们争取利益,他们会觉得丢脸。”
这种内敛的性格,在主张程序正义的民主政体下,往往会损害族群的利益。比如在福利方面,只有7%的16岁华人青少年获得了学校的免费校餐,相比之下,白人是12%,而巴基斯坦人为24%。
然而华人小孩在英国的学业表现却鹤立鸡群。在GCSE考试中,16岁的华人学生中有77%达到了五项全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
英国政府数据统计,华人小孩的成绩全面碾压其他族裔,连英语都比当地孩子好
但是华人的勤奋和聪明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实际利益。缺乏政治上的话语权一直都是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王鑫刚、Allan Mak等华人精英才选择从政。王鑫刚就曾直言:“我非常希望我参与英国大选的经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华人参政,提升华人社区在英国主流社会的声音。”
4.华人政治:从冷感到觉醒
由于文化血脉的影响,海外华人大多也保留着中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以谦虚恭敬为美德,面对孩子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获得财富和地位。从政显然不如当牙医或者律师实际。
华裔的小时平均收入居少数族裔中最高
更何况,一向尖酸刻薄的英国媒体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批评和讽刺政客的机会,这也使得华人对于政治多是敬而远之,缺乏足够的热情。
另一个让华人群体远离政治的原因是从政的成本过高。因为参与选举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学习很多相关技巧和知识。学这样一门能在基层端饭碗的政治“手艺”,要付出大量无偿劳动,就算有华人对政治感兴趣,也会因为经济压力,让从政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再者,按照英国的选举制度,要在一个选区内获胜必须获得多数投票。但华人居住分散,内部存有隔阂,很难在单个选区内形成合力。这又给华人参政增加了技术难度。
英国华人的人口分布,除了伦敦,其他地区都不算多
种种原因造成了华人对政治的冷感。
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华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华人对政治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特别是到了2015年英国大选年,华人社会对政治的冷感逐渐“解冻”,当年就产生了九位华裔国会议员候选人。
并且为了增强华人的影响,2015年,英国华人社群的各侨领就计划动员15万人参与投票。
积极参与选举是华人政治觉醒的标志
刷新历史记录的“麦大粒”也是当年选举中杀出的黑马。
越来越多的华人政治组织也开始重视华人社区并积极组织活动。英国的三个主要政党也早已设立了华人分部,即保守党华人之友、华人工党和华人自民党。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日剧增的中英经贸往来,也让华人政客们借着中国的经济影响力“硬气”了不少,至少借着经济联系促进地方经济这一点,是别的少数族裔不能比的。
今年再度出现的九位华裔候选人,其实是对2015年一系列成果的延续和巩固。与其说是新鲜事,倒不如说是步步为营的产物。
那么,一个英国华人如何才能从政呢?从另一位候选人何易的经历可窥得一斑。
何易和王鑫刚的经历类似,18岁从中国来到英国,最初是在大学里接触到政治。
从政的第一步,是先要加入某个政党。英国的大学里就有各个政党组织,何易在2011年决定加入保守党,此后,保守党的活动他基本一次不落,表现非常活跃。
成功当选威尔士国民议会议员的何易
其次,就是要从基层做起。何易的政客生涯基本是从身边社区的点滴小事做起的。每天他都要电话和选民沟通,周末还要登门拜访各家商户。谁有困难和需求,还得帮助他们解决。不比街道办主任容易。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迎接大选宣战。
不过何易也是“痛并快乐”着,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鼓励和带动更多华人参与政治。
5.华人的政治观与中国观
随着参政的英国华人越来越多,有些问题就不免引人关注。比如身在祖国的国人有时就对这些海外华人的政治观念,特别是对华认知尤其感兴趣。
从这次九个华人候选人的阵营分布来看,显然华人似乎尤其偏好保守党,九个人中有五个是保守党成员。
其实英国华人支持保守的倾向一直都存在,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尤甚。不过华人支持保守党的主要原因是保守党的经济政策偏自由宽松,华人选民又多是小商人和个体户,非常青睐低税率政策。
相比之下,工党虽然承诺了不少社会福利,但能兑现的不多,税反倒是越收越高。可见,英国华人的政治偏好基本是从实际利益出发,对于影响其商业利益的政策,比如加税,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和国际和平的政策,比如布莱尔时代跟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华人选民都是不太支持的。
布莱尔后来公开道歉,称当时收到了错误的情报
这一思维方式同样主导着英国华人的对华认知。
在中英关系上,英国华人一直都是促进中英贸易往来的主力军。因为在争取中国市场方面,英国比德国等国家落后不少,中英经贸的繁荣能直接增加华人商业利益,所以英国华人多会积极推动中英经济合作。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英国华人政客中也兴起了一股向中国富人取经的热潮。比如英国华人工党主席Sonny Leong就非常赞赏李彦宏“让穷人富起来,也让富人更负责任”的理念,并向工党党魁积极推介这一理念。
其他政客中也有不少人积极向英国政党推介“中国经验”,似乎要为英国的“华务运动”再添一把柴火。
文化层面就更不用说了,英国华人一直都致力于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主张为了未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中英要相互了解,鼓励更多的英国青年到中国留学。甚至还有人主张,中英友好要从娃娃抓起,最好所有的英国小孩都学习中文。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由于长时间的疏离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政治观念上,这些华人职业政客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土化”,他们的政治举动和观念表达并不在中国社会的普遍常识范畴之内,往往会引来很多误解和敏感问题。
但就算长久的隔阂和“本土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却从未在英国华人中消失,反而被他们带入了英国政治的观念世界中,成为影响英国社会的一股东方力量。尽管英国华人族群内部仍面临重重隔阂,但在共同的处境面前寻找利益共识和共同的文化根脉也未见得不可行。
更何况,华人政客们的种种文化攻势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对欧洲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对于一个英国人而言,想绕开睁眼说瞎话的媒体,了解真实的中国,最快的方式就是从身边华人的母国联系入手。可见,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红利不断向全世界扩散,英国华人的政治事业还会走向一个新高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