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医生奶奶每天接诊40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是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今年85岁,仍坚持在门诊一线接诊,被赞称为“最美医生奶奶”。
“能看好一个是一个”85岁仍坚持出诊
希望为改善中国哮喘现状再尽一份力
上世纪90年代,盛锦云退休后一直没有离开门诊一线,在这期间,她曾两次骨折,但都没能影响她继续给病人看病。
盛锦云:我不管你们怎么看,我这个老太婆老不死的糊里糊涂的,在家里不好好享受,家里面乱七八糟的,老两口子也不好好吃也不出去玩。我觉得只要脑子清楚,我不会看错病不会开错处方,我就是要看,能看好一个是一个。
除了坚守在门诊一线,盛锦云念念不忘的是到各个地方讲课,帮助地方医院建立哮喘诊疗中心或是哮喘专科门诊。
盛锦云:我参加官方组织学术的活动是没有休息的,早饭中饭吃不上我都愿意,我要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们。我一个一个地点帮他们看,西到伊犁,东到鹤岗,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几乎中国所有土地我都跑了。一次性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但是能解决一点问题,我在那只要有一个两个种子也是好的。我要尽我的能力能影响多少我就影响多少,能看好一个我就看好一个。
关于儿童哮喘中国与国际上的数字差距让她焦虑
作为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盛锦云治疗的儿童哮喘病人累积大约3万人。但她因儿童哮喘病治疗现状而有的焦虑,却始终没有缓解。盛锦云说,国外哮喘发病率很高,2015年以前他们死亡率只有千分之0.4,而我们发病率很低,但哮喘患儿的病死率是千分之36.7,是全世界第一位,这让她很焦虑。除了死亡率偏高,因为儿童哮喘治疗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成年人哮喘疾病的高发,也让盛锦云心里着急。
盛锦云:按照中国自己的诊治方案来做,我们应该有80%的孩子得到控制,现在10%都不到。我重视儿科事业,我从事这个专业,我当然应该改变这个状态。怎么改变?只能从我自己做起。
在盛锦云看来,目前对于儿童哮喘的治疗,也存在着不少误区。一些医护人员认识上的偏差,加上一些家长的偏见,导致儿童哮喘病治疗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治疗,还会导致很多副作用。而作为目前最佳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吸入式疗法,却不能很好地推广。
1982年,盛锦云开始对小儿哮喘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参加全国协作组完成了全国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研。在研究国内外临床资料后,她开始推广哮喘诊治的标准化方案,因为规范治疗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盛锦云:哮喘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今天发病今天治,今天不发缓解期要有缓解期的治法,不发了你要预防。这一点医生跟患者都不明白,往往孩子喘就看医生,来了以后赶紧让他不喘就满意了,以后怎么预防他不问就走了。我们这个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来找我的时候,我是医生他是病人,他走了我就找不到他。我们要管理他,交代他孩子喘减轻了或者不喘了你还要来,以后还会发。
记者:现在的医生这么讲吗?
盛锦云:不讲,没时间,我平时应该看20号,现在一天要看100号,我哪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我把我这些病人一天不漏地,很好地不要错误地误诊,或者不要漏诊,一个一个看过去,我哪有时间来关照这些?
一天看146个病人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怎么治?
我国儿科医学起步较晚,又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医学院校从1999年起取消了儿科专业,儿科学变成了一门课程,直到2016年,儿科本科招生才得以恢复。医学院校停招17年,造成了儿科医生的巨大缺口。当盛锦云成为业界十大名医时,医院规定她每天只有15个号,但这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盛锦云:医院给我限制,说我是熊猫是国宝,给我限制15号,可是30号都不够,抱着孩子坐在你边上,这个孩子对着你喘,你就硬说我没有号了,我不能给你看了你能这么做吗?我不行,我走不动。挂到16号的时候挂号处护士不挂号了,来的山东大汉就把我们护士像小鸡一样一把拎出来了,为什么前面的人挂不给我挂?吓得护士跑掉了,那一天我看了146个号,从早上7点45看到晚上9点45,那时候我五十来岁。
记者:你现在八十多岁一天看多少?
盛锦云:我现在看40个,最多看40号,再看下去不能看了,我怕我的脑子不清楚,电脑点错了,点药“一天三次”点成“一天一次”,最后拿回去吃不好,这个不行!我一定要脑子非常清楚,思维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不会错的情况下看病,不然我会害孩子。
“医生要有割股之心”
极度贫困地区改变她的人生观:要为他们服务
10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开幕式上,从医整整60年的盛锦云获得“第七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的荣誉称号。盛锦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期望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盛锦云不负所望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儿科专业。1959年大学毕业后,她被选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她和医学科学院的同事一起,随着时代的潮流去了甘肃。在那个极度缺水的贫困地区,淳朴的乡亲们改变了盛锦云的人生观。
盛锦云:一个村子就挖三十个坑,水充满了,一年就用这个水过日子。那里的人生下来就有“三杯水”的待遇:第一杯水是刚出生洗身子,第二杯水是姑娘今天要结婚了给你一杯水梳头,第三杯水是人死了以后擦擦身子。但是在那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
记者:怎么改变的?
盛锦云:就是你应该为他们服务,他们养活你的。以前也没觉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在那里,我们明白“滴水知恩,应当涌泉相报”,永远应该为他们服务。
在艰苦的环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一次,一位瓜农大吐血,盛锦云和同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他实施了开腹手术。手术期间,盛锦云为患者献了200毫升的鲜血。这之后的每年夏天,这位瓜农都会给他们送来标着特殊记号的大西瓜。来自患者淳朴的感谢,是对她从医最好的奖励。
在甘肃,盛锦云曾经用嘴巴帮食管堵塞的孩子吸出异物,也曾经徒手从孩子肛门里抠出堵塞大肠的瓜子,曾七天七夜抢救一位重度脑膜炎患者。这位获救的脑膜炎患者长大后,还专门到苏州看望盛锦云。
盛锦云:我爸爸说医生要有“割股之心”,如果这个病人要你的肉给他吃了以后他能好,那就把肉割下来。我觉得一定要这样子做。
如今,盛锦云仍然经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对于“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这一荣誉,她说“对我没什么用”。她还说,得这个奖“心里挺痛苦的”:要是爸爸在的时候得多好,让他看一看,他一辈子的愿望,女儿给他实现了。
盛锦云和90岁的老伴金家骏住在一起,几十年来,盛锦云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时间照顾子女。谈到这些,老伴说自己有点意见,但是很理解盛锦云,因为她“看见孩子喘就心软”。老伴说他要用余生帮着盛锦云,让她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少受苦。
记者:您现在85岁了,有没有拉出一个时间表,我要做什么?
盛锦云:最紧迫的是把好东西传递下去,自己能做的赶紧要做。我还要写一本书,把这几十年来的病例写出来,闭眼睛以前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好。
记者:您希望后人怎么评价您?
盛锦云:这是一个好老师,她挺笨的,不会生活。
记者:需不需要美化一下,她为什么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盛锦云:愿意美化就美化,不愿意美化也可以,这是别人的事。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一定要做一个好医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