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向来有很多争议很厉害的历史人物,但是却有这么一位被誉为“明朝长城”的袁崇焕已经被官方盖棺定论为忠臣,却在后世履受非议。
其实所谓官方给袁崇焕盖棺定论的是清朝而非他死心塌地效忠的大明王朝,袁崇焕一生忠于大明,却惨遭崇祯帝凌迟处死,家人流放的悲惨下场。而为他一生盖棺定论为忠臣的却是他一生之敌满清王朝,袁崇焕在清中期乾隆年间才被官方得以认可,并定位为大明忠臣。
乾隆帝曾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这话的意思就是袁崇焕死于崇祯忠奸不分的性格,袁崇焕本人是正直的忠臣,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十分令人悲悯。
因此乾隆帝替袁崇焕平反对袁崇焕家族后人追赏,还替袁崇焕修建庙宇祭拜,并给予袁崇焕很高的评价称其为明末第一忠臣。
所以在清朝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的言论主导,使清朝中期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袁崇焕评价很高,几乎把明末第一忠臣的名号盖棺定论。
但是袁崇焕在生前可是被崇祯定为“擅杀大将,纵敌长驱,擅主议和”的罪名而杀,所以在明末清初时期袁崇焕背了很多锅,包括当初袁崇焕被杀时不明真相的北京群众都认为袁崇焕是奸臣,争相抢夺袁崇焕凌迟下来的身上碎肉而食。
很多明末学者也把袁崇焕定为卖国奸臣,而随着乾隆帝对袁崇焕的极高评价和建庙祭祀,更让清末民初时期不少学者认为袁崇焕是欺世盗名,有私通当时还是后金的满清嫌疑。否则袁崇焕一生为满清之敌,满清政府为何还会大力褒奖袁崇焕。
实际上乾隆之所以大肆表扬褒奖袁崇焕无非是出于封建统治需求,需要官方提倡忠义治国的言论,而袁崇焕就是忠义治国的典型例子,清政府想用舆论来倡导老百姓和在职官员要忠于清政府,忠义之人即使敌人也倍加尊重。
袁崇焕之死其实跟他本人性格和崇祯帝性格有着很大关系。先说崇祯帝其人,崇祯帝朱由检绝算不上是亡国之君,明之亡不在崇祯而在万历和天启两大昏君。崇祯不过是个背锅侠而已。
崇祯其人虽有志向,但是志大才疏,为人刚愎自用,还自以为是,虽然不像万历和天启二帝那么昏庸无能,但是崇祯也绝不是能挽狂澜于既倒之际的明君。崇祯帝虽然很勤政,但是他凡事不愿意放手让大臣去做,也说明了他勤政是因为多疑,说明了崇祯其人多疑不信任朝臣的一面,崇祯帝吝啬多疑胸襟不够宽广这都是他的缺点,如果把袁崇焕比作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话,那么崇祯帝的胸怀远不如蜀汉后主刘禅那么宽广。
袁崇焕其人也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袁崇焕善于在战场上执行战略,战术和临敌应变能力为明末大将之首。但是他的战略眼光却远不如器重他的老上司孙承宗那般,而且袁崇焕说话语气很夸大,往不好听了说就是爱吹牛,缺乏一定的政治头脑,少言寡语不擅长人际交往。
当年崇祯帝召见袁崇焕时曾问几年可以解决辽东边患问题,袁崇焕很夸大的说五年之内必定平复辽东边患。这话实际上后人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明朝从跟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交手以来,一直都是胜少负多,这话绝对是大言其词。
而崇祯帝却还很感兴趣的询问战略规划,袁崇焕详细的解释一番自己的战略规划,然后哄得崇祯颇为高兴,当即加封袁崇焕为蓟辽督师还钦此尚方宝剑。
袁崇焕这一番吹牛逼,也为自己日后身死埋下了伏笔,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分兵数十万绕路打进北京,崇祯震惊不已,虽然袁崇焕及时率军勤王救驾,还是让崇祯对其震怒不已,这就是你说的五年平复辽东边患吗?边患差点都把首都攻下来,于是袁崇焕虽然击退后金,却也被崇祯帝下狱赐死。
再说一下袁崇焕其人性格如何,袁崇焕其实性格也是具有一定缺陷,袁崇焕心胸有些狭小,还有些骄傲自满,尤其是宁远大捷打败努尔哈赤后袁崇焕有些飘飘然,有点居功自傲的意思。
袁崇焕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就是他心胸狭小的表现之一,皮岛总兵毛文龙虽然拥兵自重,但是对于骚扰清朝后方根据地的意义还是很积极很重要的。毛文龙是袁崇焕在出任蓟辽督师前就常年坚持在中朝边境一带活跃骚扰满清后方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这也是毛文龙仗着自己的资格老瞧不起书生带兵的袁崇焕原因,当然这是毛文龙自寻死路。
后来袁崇焕以十二条罪状为由用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就是为了在军中立威,斩杀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就像当年岳飞十二道金牌以莫须有罪名被杀一样,而毛文龙之死致使皮岛守军人心溃散,让清朝没有了后方骚扰的后顾之忧,也给了皇太极绕路长驱北京的机会,这也给了崇祯帝决心杀掉袁崇焕的理由。
崇祯之所以要杀袁崇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袁崇焕私下和皇太极议和,在没有得到崇祯许可的情况下,袁崇焕擅自做主私下和皇太极议和触犯了崇祯的大忌。
当然袁崇焕议和的战略是对的,这也是出于形势考虑,当时明朝天下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军,外有清朝虎视眈眈不停犯边,明朝一直陷入既要安内又要攘外的战斗中,双向作战对明朝很是不利,所以袁崇焕出于形势想先和清朝议和,然后率军回师国内先把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平复了以后,再率军出关解决清朝威胁,这个决定正好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定,从当时形势来看这个决定确实是对的,可是他错就错在没有详细和崇祯说明情况,在没有请示最高领导情况下擅自决定了,所以袁崇焕这么看来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此时袁崇焕已经飘飘然,认为自己做什么崇祯帝都会默许。
袁崇焕后期就像诸葛亮一样在皇帝面前,觉得自己抗清战绩斐然,能力突出有些飘飘然,虽然他没像诸葛亮那样用老子的口吻和皇帝谈话,但是必定也在崇祯面前大肆吹嘘自己,可惜崇祯并没有阿斗那样的胸襟,所以袁崇焕注定是要被崇祯帝所杀。
为什么说袁崇焕始终是大明忠臣,因为袁崇焕被崇祯下狱之后,他手下的大将祖大寿等人还在北京城外领着重兵,都想冲进京城解救都师,这时候崇祯派人去狱中让袁崇焕给祖大寿等人写信退兵,而袁崇焕在明知祖大寿等人是让崇祯妥协饶恕自己的唯一筹码情况下,还是毅然写信劝祖大寿等大将退军,说明袁崇焕从始至终都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的人。
公元1630年即崇祯三年,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
人性总是复杂的,袁崇焕并不是圣人,他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他一直忠君爱国。袁崇焕死后,明朝方面在与清朝的大规模交锋中再也没有取胜,袁崇焕的战术和野战的应变能力大明无人能比,袁崇焕无异于“大明长城”,而不幸的是崇祯自毁长城,连由英国剑桥大学编辑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都为袁崇焕之死感到惋惜。
袁崇焕始终是大明忠臣,是大明的英雄,可惜的是他不懂政治,不懂权谋,全凭一腔热血精忠报国,想挽大明于倾倒之际,可惜他的国家不热爱他,不信任他,最终他也死在了国家手里。
袁崇焕在临死前写了一首遗作,抒发了自己平生的感慨: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