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促进了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纸坊桑皮纸,又称“山东老纸”。它以鲁桑或湖桑32号的嫩皮及地表泉水为原料,经72道工序制成。该纸呈天然乳白色,质地柔韧,纤维细长,拉力大,耐磨损耐折叠,无毒无味,防腐防蛀,吸水性能好,着墨不褪色,是临朐历史上的名优土特产之一。
临朐,是著名的蚕丝生产大县。满山遍野的桑树,为桑皮纸捞制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纸坊以西五公里处的青石山中,泉水常年喷涌,形成了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水质凉滑的龙泉河,为之提供了理想的水源。
《纸坊村志》载:“明洪武六年即1373年,刘氏在此立村,后有白氏、魏氏等迁入,因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以手工榜纸为业,纸坊村因此得名。”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世代相袭,至今已传承六百余年。
桑皮纸制作工序繁杂,大小手续总共72道,但其基本工序只有10道。
制作流程
一、泡皮。将桑皮捆成团放入河水中浸泡,使其新鲜湿润,再取出来放入盛满石灰水的池中浸泡一昼夜。
二、蒸皮。用大锅,筑好锅台,将四周用木板或砖块砌起来,上面放上篦子,把桑皮分层垛起来,置于篦上,顶端用土封住。一般蒸三小时左右即可蒸好。
三、盘皮。把蒸好的桑皮放在地板上,用脚踩踏,直至把外皮去掉为止。
四、化瓤子。把盘好的桑皮瓤子放入河中浅水里,底铺石子,周围垒好挡石,将瓤子摊匀,浸泡分解,并冲去杂质。
五、卡(捣)对子。用木制长柄锤式工具,二人操作,一人在一端蹬,一人在锤头下不时翻动瓤子,捣成圆饼形,最后卡叠成窄而长的“皮单”。
六、切瓤子。将“皮单”置于切瓤床上,用切瓤刀(长近1米,宽约20多公分〉切成片。
七、撞瓤子。把切好的瓤子用布袋装起来,袋内插一长约1.5米的木棍,棍端安一长10公分、厚3公分、中厚边薄的圆木,将袋口扎牢,在河水中抽动木棍,反复撞击,促使纤维分解(约撞击100次左右)。
八、打瓤子。将桑皮瓤子放在盆里(一般是在院内或房屋靠墙角处用石头或水泥制成的池子),用铁棍来回拨打数百次以上,把瓤子打匀,成糊状。
九、捞纸。根据不同规格的纸张,选用不同的规格的竹帘捞制。
十、晒纸(亦称扫纸或晾纸)。即把刚捞出的湿桑皮纸贴在平整、光滑的墙壁上,使其水分迅速蒸发干燥(一般只需十分钟左右即可)以上便是桑皮纸制作的最基本的工序。
纸坊桑皮纸在修复古籍、古字画方面,它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用它混合猪血和石灰制作的器皿可长期储藏各种食品,保鲜保味,尤其储藏各种酒类,时间越长,味道越醇;用于书法、国画创作,因其表面纹理较一般宣纸粗糙,可造就古朴、苍劲、老辣的独特墨韵,另外,如用桑皮纸制品代替市场和超市的食品塑料袋包装,无毒无味,绿色环保,既可消除白色污染,又可回收再利用,因而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来源:@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