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而在中国的诸多别称之中,“九州”的辨识度与传播度都是十分高的一个。在各类的历史题材艺术作品中,也都非常偏爱使用这一名称。
那么,九州这一充满地理味道的名称,究竟是由何而起,又是分别指哪些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天下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而在《史记》当中,亦有关于九州、十二州的由来介绍——《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注马融(东汉儒家学者)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於是为十二州也。”
在《尚书·禹贡》的记载中,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不过在不同的史书之中,九州的名称和组成也曾有过一定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九州之后,又衍生出十二州的说法呢?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九州也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但因为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东汉儒家学者)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
也就是说,后来的并州、幽州、营州,都是由原来的“大冀州”中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两汉十三州
从先秦到两汉,中国先是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紧接着便是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强汉时代。中国的国家版图,也从曾经的天下九州,变为了天下十三州。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看上去只是从十二州便成为十三州,但是两者所指代的地方却是有很大不同的。
西汉有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则是自雍州衍生(但开疆了河西四郡);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重点是长安到洛阳这一区域)。
而从西汉各州的组成郡县中,我们也可以一见端倪。这里我想多加一句,中国的古城名,实是颇多风雅,令人怀念。
冀州∶河东郡、河内郡、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
兖州∶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青州∶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徐州∶琅邪郡、东海郡、楚国、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
扬州∶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荆州∶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豫州∶弘农郡、河南郡、颍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梁州∶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汉朝的凉州及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三郡属于九州中“东井、舆鬼”分野的“雍州”(秦地),西南方的益州属於梁州;在北方,汉朝的并州、冀州属于九州中“昴、毕”分野的“冀州”(赵地)、汉朝的幽州约属于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在南方,汉朝的荆州约属于九州中“翼、轸”分野的“荆州”(楚地)、汉朝的扬州及交州约属于九州中“斗、牵牛、婺女”分野的“扬州”(吴地、东越地及南越地);在东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虚、危”分野的青州及“奎、娄”分野的徐州所在的齐鲁大地也属于九州的一部分。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分地区。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冀州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全境及内蒙一部分;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全境及广西一部分属益州(梁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三分天下
对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而言,虽然每每谈及历史,总能够把“唐宋元明清”挂在嘴边,但是想要具体说说每个朝代发生过哪些大事记,却已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是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中国极强的影响力,无论男女老少,谈及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纷争这一段乱世往事,却基本上都能说出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来。
而在各类三国题材的游戏当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也是最适合用以改编为谋略、对战的最佳历史背景。
在《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互成鼎立之势,吴、蜀两国虽然之魏国“略弱”,但是因为人才济济,所以可以长时间与魏国对立。
作为今人,如果单纯从中国的版图当中看,可以发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土地面积虽然略有差异,但是整体上似乎的确有互成掎角之势的可能性。
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回到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北方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此时中国的绝对中心是黄河流域,是中原文明。北方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最关键的是,当时的南方虽然面积广阔,但是地广人稀,尚不能真正与北方分庭抗礼。
如果按照先秦“天下九州”的划分,魏国是独占其六:冀州、兖州、豫州、雍州、徐州、青州;吴国占扬州、荆州二州;蜀国有且仅有梁州(益州)一州。
而按照东汉“天下十三州”的划分,魏国更是独占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并州,冀州,幽州九州。
吴国占据的只是扬州、交州两州,蜀国更是只有益州一州。至于荆州,则是先后为蜀、吴二国占据。也就是说,吴蜀两国合计也只占了四州,尚不及魏国一国的一半。
所以所谓的“三国鼎立”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样子,一统天下也必然是魏国而不可能是吴国和蜀国。三国之间的关系,即使用“一超两强”来形容,事实上一定程度上也是认为拔高了吴国和蜀国的综合国力。
而为什么在当时,相似的土地面积,北方行政区划明显要多于南方呢?其实很简单,行政区划是服务于社会管理的,一个区域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行政区划相对就需要越多(级别也越高),反之亦然。这个道理古今皆同,比如今天新疆、西藏的地级行政区面积,和广东、江苏的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那么对于今人来说,如何知道自己的家乡属于天下九州中的哪一州呢?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这份九州区划对应表,找找看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