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年谱大系
诸闻韵年谱
卢炘 诸天觉 编著
诸闻韵(1895—1939),字汶隐,号天目山民,别署文蕴、汶蕴、闻均等。馆名鹤溪仙馆,又名汶庐,浙江孝丰(今安吉)鹤鹿溪村人。 诸闻韵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祖先为北宋末年尚书诸尚,传至父亲诸献庄乃清末秀才,不求仕途,喜金石书画,家设私塾,教书育人,耕读传家。诸闻韵 1915 年入吴昌硕先生门下,得吴氏艺术精髓而创自家面貌,擅长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博古,尤喜画竹,潇洒清逸,涉笔成趣,精通诗、书、画、印,饮誉海上,人赞“大聋以后君代兴”。
诸闻韵1919年入上海美专研习西画,次年被聘为美专国画教授,后任艺教系主任。1922年秋、1924年冬先后两次赴日本进行美术教育考察,推介中国画及举行吴门书画篆刻展等;在日本考察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国画缺乏整体系统的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回国后针对国内以西画教学为主的状况,提出设置中国画系,规范中国画教程。1923年得刘海粟校长支持,约潘天寿等共创我国高校第一个中国画系,首任系主任。
诸闻韵为推广中国画教育,弘扬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艺术,1926年又参与创办新华艺专(初名新华艺术学院),任国画系主任;1929年任中华艺术大学国画系教授、系主任;1930年创立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之后,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教系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
1932年诸闻韵与潘天寿、张振铎、张书旂、吴茀之五位同仁成立“白社国画研究会”,任社长;1934年又与黄宾虹等发起成立“百川书画会”,当选为理事。 诸闻韵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传承与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甚有影响的中国画坛名宿,如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李可染、来楚生、萧龙士、顾坤伯、黄葆芳、于希宁、罗铭、刘伯年、傅伯吾、邱及、王兰若等等。
诸闻韵积极参与筹赈书画、捐助抗战、筹建校舍等活动。留下不少优秀作品,其作品曾多次在沪、宁、苏、杭等省市展出,并远赴日本、瑞典、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菲律宾、柏林、巴黎、日内瓦等国展出,成为当时“海上画派”的后起之秀。
诸闻韵与诸乐三(右) 作为民国时期声誉斐然、有影响力的知名画家,诸闻韵亲身经历了中国画坛不少有影响力的活动,曾担任江苏省首届美展国画审查委员和全国一届、二届美展筹备委员,加入“海上题襟馆”“东方艺术研究会”“文人画会”“青年书画会”“百川书画会”“寒之友社”“蜜蜂画社”“蝉声画社”“湖社”“默然画会”等海上书画团体,大力推动中国画的研究与发展。
日寇侵华,抗战爆发,诸闻韵以笔墨抒发抗战情怀,力作《芦花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以此痛斥日寇横行;又作《鸡冠花》“一天风雨欲飞鸣”,以示全面抗战决心。面对日军大举进犯,诸闻韵悲愤交加,令长子诸頫考入黄埔军校,投笔从戎,抗击日寇,自己抱病随杭州国立艺专内迁,辗转于浙、赣、湘、贵四省,积劳成疾,缺医少药,在兵荒马乱中病重返乡,于1939年4月在安吉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诸闻韵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书画作品,有《闻韵花卉画册》《白社画册》《闻韵近墨》等画册,及《国画漫谈》《论画》《画竹法理》等著作问世。 诸闻韵为近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奠基人之一,贡献卓著。
诸闻韵是不该被遗忘的,在20世纪中国画创作特别是中国画教学史上都应有一席之地。1915年21岁的诸闻韵得姻亲吴昌硕先生赏识,入住吴府十年,任缶老孙辈的塾师,同时拜吴昌硕为师。 他是缶老最亲近的得意门生、首位入室弟子。 1920年任上海美专国画教授,1924年在上海美专与潘天寿共创中国第一个国画系(科),首任系主任,至抗战爆发前他们历12年的中国画教学,坚持了诗文、书画、篆刻、题跋、史论的通识教育。后来成名的中国画家多数是他们的学生。四弟诸乐三因他而改学国画成名。他与潘天寿、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等结成“白社”国画研究会,任会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画坛,诸闻韵交往甚广,担任了诸如全国美展的评审委员及许多画会的组织工作,参与创办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等。但因长期积劳成疾,1938年接受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之聘,抗战随校内迁至沅陵,病重折回故乡,次年在家乡安吉不幸离世,年仅45岁。 本年谱经十年搜罗爬梳相关史料,配有三百多幅诸闻韵作品图录及文献资料,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诸闻韵研究必读文本。
-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