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一张PPT、发言3分钟,围坐在寓意着无穷大且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讨论桌前,不少科学大咖并未用这宝贵的3分钟“王婆卖瓜”。他们跳出各自研究领域,甚至超脱于科学研究的学术问题,面向200多位国内外科学家发出了一个个“科学之问”:政府的钱究竟该往哪里投?科学家的评价标准究竟该由谁决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争是否是个伪命题?……
在科学大师们看来,这些科学之问可能比探索科学本源更为重要,回答这些科学之问既是为了让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未来之路走得更顺畅,也是为了让科学走得更远。
科学家贡献该由影响因子决定吗?
“作为学者,我们依赖于学术同行对我们的评价,以此获得工资、资金和晋升的机会。然而过去几年,评估的权威成了商业化的学术期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说,那些所谓的专业编辑,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的工作,这种虚假的评判标准是扭曲的。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
另一位诺奖得主对此深有同感:“我们实验室里,从研究生到博士后都在关注如何将论文发表于更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这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谢克曼说,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价值被商业期刊和影响因子“绑架”,这是一个蔓延已久的严重问题。它会让科学家淡化学术标准,毕竟,期刊追求的是销量,让期刊编辑去评判这些超出其学术能力的文章,实在有些荒唐。
对此,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深表认同:“告诉大家,我一篇最重要论文的影响因子只有1.6。”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分享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物理学界有一个类似“黑板报”的档案系统。每位科学家的成果在发表前,都已经在这个系统里公之于众了,学术价值和成果的意义无需再由商业期刊来评价。
基础和应用是两类不同的科学吗?
论坛上,不少大咖都疾呼,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却说,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其实是个伪命题,“科学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应用和基础之分,所谓的应用科学根本不是科学,只是基础科学的应用而已”。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对此非常赞同:“基础科学是很耗时的,一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转化为应用。科学只有两种:‘已经应用了的’和‘还没有应用的’。”
▲今年新晋诺奖得主威廉·凯林
凯林说:“总有人建议我把攻克癌症作为登月项目来推进,甚至可以制订时间表,我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在他看来,登月是一项工程,而不是科学。如果把科学问题当作工程问题对待,就会使用完全错误的方法,也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他甚至建议,投资者和决策者都应接受更多教育,充分了解科学与工程的区别。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也说:“我们应该让投资方更加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年轻科学家,并让他们得到回报。现在很多投资都是支持应用研究,毋庸置疑,应用研发会造福社会,但基础科学才是起点。”
文科生拿诺奖,这可能吗?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张口就谈“跨界”,他想说一说物理学与经济学。他将天体物理学比作象棋,将物理学定律比作象棋规则,而这同样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
跨界是科学大咖们频频提到的关键词。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哈里斯·李文本人研究的是进化基因学,而他的演讲中却充斥着气候学与社会科学。
罗杰·科恩伯格更是厉害,竟从一名文科生修炼成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说,当初之所以学文学,恰恰是因为对化学太感兴趣:“刚读大学时,我觉得今后要从事化学工作,如果那时不学文学,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文学背景和对语言的热爱,我可以更好地解释在化学方面所做的科学成就。”
跨界不仅意味着打破学科壁垒,更要求增进各国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罗斯巴什说,科学应发挥各国之间“终极外交官”的作用,让人才与思想流动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争端。“我们知道,疾病是无国界的,治疗也是无国界的,那么科学当然是无国界的。”罗斯巴什说。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罗斯巴什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吗?
发言席上,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提及“好奇心驱动的科研”。可是,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吗?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年轻时读完一本书,老师会问:这本书讲了什么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它如何影响到了你?朱棣文说,教育最关键的是不能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是培养创造性的第一步,拥有对事物的观点,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做有创造性的事情。要知道,“一个宝宝把食物扔得到处都是,其实就是在做伟大的实验”。
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对于这件事,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已经在行动了。他与科研团队走进幼儿园教授科学,并与同行在以色列开设了一档名为“成为科学家”的节目,如今,这一教学系统已被以色列全国的学校所采纳。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
“我们需要投资给孩子的不只是钱,更是时间和创造力。”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罗纳德·韦尔直言,现有教育体系中,我们让学生看到了太多科学事实和结论,却没有教会他们去体会科学的魅力,“我们必须为年轻人呈现科学的美好。
▲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罗纳德·韦尔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叶辰亮 邢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