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 · 巴里什,因其建设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还将它的灵敏度提高到可成功探测引力波的水平,2017 年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科学”指的是目的明确、分工清晰的“工程性科研项目”,而与之相对的“小科学”则是指源自个人好奇心的自由探索。对于人类未来而言,在支持资源有限的现实下,到底更该支持何者?这是昨天上午,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上抛出的两个概念,随即,“世界顶级大脑”们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神仙打架”。24小时后,在今天上午的莫比乌斯论坛上,这一争论再次燃起“硝烟”。
主动挑起“话题”的是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巴里 · 巴里什。让人意外的是,昨天,力挺“大科学”的巴里 · 巴里什在经过24小时的灵魂思考后,今天倒戈:对科学发展来说,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啊!而以鼓励个人好奇心驱动、自由探索,明显是“小科学”的典型特征。
从巴里 · 巴里什时长仅三分钟的话里不难听出他的纠结:
LIGO虽然是典型的“大科学”项目,就在昨天,巴里 · 巴里什还以LIGO作为案例告诉科学家们:没有“大科学”哪里来科学进步?这一项目耗资数亿美元、历时四十年、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数以千百计,不过,它发现的引力波,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人类未来影响之深远,是我们现在所想象不到的。
可是,巴里 · 巴里什又一思量,时代变了呀!如今像LIGO这样的大科学项目恐怕也很难找到资金支持。“目前,学界、政府对像LIGO这样规模的大科学项目,一般会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来决定支持与否,可问题是,同行评议真的能决定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吗?”巴里 · 巴里什质疑道,有些项目,可能目前看来没有什么前景,但并不能代表未来依然如此,这可能连最权威的科学家也会“看走眼”。
那是不是就说明,“散兵作战”的“小科学”科研模式更容易代表未来的方向呢?毕竟,如果某个科研方向错了,也就错了,期间浪费的资源其实并不可怕,而且这种自我驱动的方式更容易让科学家全情投入呀!
巴里 · 巴里什又无奈得摇摇头,大项目吸附了大量的资源后,这势必又会对“小科学”造成蚕食。“LIGO 完全是由好奇心驱动的项目,在漫长的研究时间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支持者,比如社会资本、科研机构的投资等等。其他小科学有没有可能也获得这样规模的资金支持?”巴里 · 巴里什反问说,投资者们难免追求科学价值回报,对那些可能代表未来方向却又充满高风险的小科学项目,是否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呢?
在三分钟的时间里,巴里 · 巴里什思前想后、沉吟半天,最后只得无奈表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现在要做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越来越难了。”
这真是让人悲伤。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