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在会场面对面探讨科学话题。新华社记者有之炘摄
“小科学家,略觉不妥。”在记者采访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中学生文章《为了见偶像,读完了他的所有论文》发表后,一位学术圈中人在文下写了这么一笔。全文中,记者大多都用孩子们、中学生称呼这个群体,只是在文章最开头用“小小科学家”指代了一下,却被学术圈中人点出“不严谨”,可见“圈中人”对科学家这个称呼如何视若珍宝。
在汉语词典中,科学家的基本解释是精通科学(尤其是指自然科学)的人,引证解释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无论哪一条解释,都不是一个年仅15岁,且大部分时间还在学习的孩子可以匹配的。
事实上,受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并非一定是科学家。官方新闻稿中说的很清楚,参加论坛的顶尖科学家人数是65位,其中包括44位诺奖得主,论坛也邀请了全球100位青年科学家参会,除此之外,还有投资界人士、创业者和初中生,当然也包括媒体记者,这些人当然不能列入科学家的行列。
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中学生是如何选拔的呢?上海市科协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共选拔推荐了12名中学生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交流活动,这些学生英语交流水平良好,且在高一高二阶段既已跟随大学导师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去年的学生组成,本次所推荐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已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类赛事或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奖项。
谈方琳同学的《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看不懂?事实上,这是数学里非常著名且基本的一个数列,又叫黄金分割数列,有一定基本数学素养的人应该都听说过。15岁的孩子研究这一课题,还是符合她年龄成长规律的。
如果说谈方琳的课题标题看不懂,那么这些参加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孩子的课题大概你都看不懂,请看——
胡诗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胡诗成的课题是《蚕丝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掺杂纳米碳及电催化CO2还原》,该课题获得了2019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能源化学学科最佳奖和一等奖,荣获一颗小行星命名。
杨鸿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杨鸿嘉的课题是《天然抗氧化物在抵御重金属污染对水稻毒害作用》,他经过实验证明,天然抗氧化成分,如葡萄籽中的花青素、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对水稻抗击重金属污染有很大帮助。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楼圣德迄今为止已经参与了38个研究课题,其中8个是独立完成的。比如他最近完成的一个课题是《螺线摆的原理分析及现象研究》,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WIFI信号的传播规律和特性研究》。
谈方琳的家长表示,孩子只是尝试着作一点课题研究,冠名少年科学家实在是言过其实。他们也不想孩子的学习环境被过多打扰。
不提科学家,那称呼他们什么好呢?上海市科协相关人员表示,请称呼他们为少年科技英才。
作者:沈湫莎
摄影:邢千里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