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忽好忽坏,前往健身房锻炼已成为不少小伙伴的首选。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健身房内已有多起猝死事故发生,而在场的健身教练却普遍不具备急救技能。
当危险不经意间来临时,谁能保障健身者的安全?
国内教练普遍不具备急救技能
过去一段时间,已有多起健身房悲剧发生。
去年,南京一位女大学生在使用动感单车时突然头朝下挂在车上。对于这样的状况,现场的健身教练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尽管幸运的是,健身房内另一位从事护士职业的学员第一时间让其平躺,对她进行了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但这位女大学生被送往医院抢救后依然没能被救回。
而就在两天前,一位59岁且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在健身中心参加有氧课程时突然休克倒地不起。身边的健身教练见状赶紧报警,但该女子在医院内不治身亡。
两起事故中,引起遇难者猝死的原因不同,却同样暴露出了健身教练面对危急情况时的束手无策。事实上,与美国等国家不同,目前为止,我国并不强制健身教练拥有急救证,但伤者到底后的“黄金五分钟”却又恰恰是挽回其生命的最佳时机。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健身行业,尤其是私人健身房内的教练普遍缺乏急救既能培训,而急救技能在国人的普及率更是仅有1%,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谁来告知健身安全知识?
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健身并不危险,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掌握相关知识。
今年年初,50岁的王先生在苏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健身房锻炼后,如往常一样进入男更衣室洗热水澡,随后却被发现昏倒在按摩池中。虽然酒店方面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但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关于这次事故,酒店方面认为,作为健身者理应知道,“剧烈运动后不应立刻洗热水澡,否则易发生危险”;而遇难者家属却认为,酒店至少需要在健身场所内贴出告示,提醒学员。
在小跑看来,这两种说法的背后其实折射了如今健身行业的盲区——
显然,如今走进健身房已成为一种潮流时,但在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的同时,到底应该由谁来普及健身的安全知识呢?
一方面,作为健身者理应本着对自身安全的负责态度,先了解安全知识再走上跑步机、举起哑铃;另一方面,健身房也不该将全部的精力用在私教课程的售卖,多一些标识、多一些巡视的教练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惨剧发生。
健身房空气质量真的达标吗?
除了急性事件外,健身房内另一大安全隐患恰恰在于很多人本想借此躲避的污浊空气。而且这一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
此前,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在对全球百余家健身房、体育馆进行长期监测后发现,部分室内场馆同样掺杂着污染气体,长期处在这些场所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研究组指出,多数运动场馆采用机械换气系统,没有达到良好的通风度,取样的气体中一氧化碳及有机挥发性化合物易超标。
而在国内,情况又如何呢?
《新京报》去年曾对北京多家健身房进行探访调查发现,由于建筑物对PM2.5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室内的PM2.5数据通常比室外稍低几十个单位,优势并不明显。在雾霾天或是训练的高峰时段,该数据往往并不理想。
其中,动感单车区已成为重灾地。
那么,作为健身者的我们究竟如何最大程度地回避这一问题呢?
·选择周边管理、设施最为正规的健身房,拒绝一切由地下室改造的健身场所。
·置办健身卡前,不妨多在晚间的高峰时段前往健身房查看情况。这是健身房空气质量最差的时段,也是空气质量问题最容易暴露的时候。
·置办健身卡后,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人较少的时段健身。
·如果室外出现雾霾天气,即便去健身房也应该考虑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