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小朋友们会被动植物标本和自然演变史深深吸引。现在,上海的动植物学家和志愿者们历时半年多精心准备,集合上海十多年动植物监测、研究数据打造的一座线上自然博物馆——上海野生动植物数字博物馆(www.shwildlife.com)今天正式启用。不同于静止的动植物标本,数字博物馆具有动物活动的音视频资料等,让市民随时随地方便地识花、看鸟、听鸟鸣。
今天,在长风公园举办的“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程师薄顺奇向到场的数百位亲子家庭和动植物爱好者介绍上海野生动植物数字博物馆的情况。上海地区现有15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476种鸟类和50种兽类动物,植物中蕨类植物有152种、种子植物有1047种,动植物所需的生境中湿地大致有14种、陆地有7种,这些将构成数字博物馆的主体架构。“目前,数字博物馆已涵盖上海地区80%的动物资料和一大部分野生植物资料,野生植物的记录比较困难,未来,欢迎市民、动植物爱好者、专家学者进入数字博物馆提供资料、线索、意见和建议等,不断扩充内容。”薄顺奇说。
记者登陆上海野生动植物数字博物馆看到,在图片库已有2625张各类动物、451张各类植物和134张各种生长环境的资料,音频库已有79种鸟儿鸣叫声等资料,视频库已有469段动物生活活动片段,每份记录都有详细的说明,包括记录时间、地点、动植物生活生长习性、拍摄记录者的名字等。“不同于自然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数字博物馆是一个深度、全面的动态展示,你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看到一只或一类鸟儿的变化,也可以聆听到它的鸣叫声,看到它们栖息、嬉闹的视频,看到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等。这个博物馆还‘翻译’分析鸟儿叫声的‘语图’,你能看到鸟叫的样子,它的音调是上还是下,那么多变、婉转。”薄顺奇说。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华东师大校园里就有野兔,在上海动物园里有野生的貉,在崇明东滩有白头鹤,九段沙有小天鹅。”薄顺奇介绍,在我们的城市,有很多动植物和我们一起生活,他们遍布在各个角落,数字博物馆每项动物资料背后都有一个GPS位点,展示动植物生长地点和环境。“这张有生命力的地图背后,是上海自2005年以来野生动植物监测的强大数据库,所有记录都会在数字博物馆上呈现,大家会看到鸟儿从哪里来、在哪里发现、活跃在哪个季节,是留鸟、候鸟还是旅鸟。”
在主题为“保护鸟类资源 守护绿水青山”的“爱鸟周”启动仪式上,历经一年多的“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通过市民投票和专家研讨等环节,正式公布最受公众喜爱的十种鸟儿——喜鹊、小天鹅、震旦鸦雀、银鸥、大滨鹬、白头鹤、白鹭、珠颈斑鸠、白头鹎、家燕(按排名先后)。接下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将以这十种鸟为重点向公众进一步展示本土鸟类资源、普及鸟类知识、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亚洲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环节。上海历年调查记录到的鸟类有476种,约占全国鸟儿种类的三分之一,每年在此过境、停歇、栖息、繁衍和越冬的鸟类数量超过100万只(次)。鸟类已是上海重要的野生资源,也是最重要的“国际旅客”。目前,上海已建立崇明东滩和九段沙等四个自然保护区,受保护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南汇东滩建立野生动物禁猎区,奉贤、崇明前后施行全区禁猎,通过多种方式保护鸟儿及其生长环境。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涂荣秀介绍,“爱鸟周”系列活动及鸟儿评选等都是为了通过科学知识普及,使更多市民了解、亲近并保护鸟儿。对于遴选“市鸟”的呼声和争论,她表示,“这个事情其实不急,评选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让市民认识鸟儿,提高保护鸟儿的生态意识。”参与“沪上我最喜爱的鸟”等评选的上海市动物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天厚则认为,“市鸟”应该是上海本地土生土长、市民能常常见到的鸟儿,具有上海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通过宣传、普及保护这种鸟儿,从而保护与其相关的上海一大类生态环境。
文:李静
图:李静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沈竹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