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各路求才队伍频频造访美国硅谷等世界科创前沿,诚意邀请海外企业家和留学生来沪创新创业
聚天下英才,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为”
“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劲吹’,杨浦区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兼顾实干与创新、融汇历史与现代的地方……上海欢迎你们,杨浦欢迎你们。”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海外推介会现场,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对数百名海外企业家和留学生发出邀约。
前有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后有斯坦福大学、西雅图全球创新学院,杨浦区人才政策推介代表团的揽才线路越铺越广。过去两年间,上海各路求才队伍表现出罕见的外向和高调,频频对外释放诚意。有论者指出,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才先行、人才为重”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招要棋。在这一点上,今天与四十年前非常一致。
创新创业环境是最好的揽才广告
3月在美国举办的两场海外推介会,在创业者和留学生中间激起不小水花,除了推介会所在地旧金山和西雅图的参与者,还有留学生专程从俄勒冈州驱车数小时赶往现场。听完政策介绍后,当事人表示要到上海实地走访。有的留学人员与招聘企业一拍即合,当场约定4月入职。
这种热闹场面并不少见,从这几年上海引才的情况来看,国内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大环境无疑是最好的揽才广告。
2016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的“青年千人”寇煦丰的想法和经历就很有代表性,“我所研究的集成电路领域正处在‘后摩尔时代’的十字路口,比起产业体系相对成熟的美国,国内发展机遇更多,一些新技术有机会‘换道超车’。”国内的科研创业环境和这几年不断加大的引才力度让他改变了职业规划,“我2009年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原来计划毕业后先在美国工作几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还是选择了回国发展。”
政策“养”人才“养”环境
寇煦丰介绍,受惠于上海市和上海科技大学的人才政策,他和妻子、孩子在最短时间内落户上海并入住学校提供的三居室教授公寓,从此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短短两年间,他组建起一支研究团队,参与制备高质量磁性拓扑绝缘体-超导异质结器件,捕捉到困扰物理学界80多年的马约拉纳费米子,为拓扑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这两年正是上海新一轮人才政策制定、发布、实施并产生效用的时期。2016年9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就是人才“30条”,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以后,全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69项配套政策,从人才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等方方面面践行“放权松绑”理念。
一部分政策放眼长远,遵循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慢慢“养”人才、“养”环境;一部分政策有针对性地解除体制机制束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人才“30条”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很快催动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2017年,由国家“顶尖千人”专家领衔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出售一款抗癌新药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获得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加销售提成,成为中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成果转化合作项目。
“聚”是宏愿也是策略
“人才高地”之于人才,有点像山峰之于登山者,山峰越高,对登山者的内在吸引力也就越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聚”字,不仅是城市宏愿,也是引才策略。
纵观沪上引才数据,人才新政的“引才转化率”清晰可见。海外人才集聚方面,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上海率先试点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等25条政策。近两年累计办理出入境证件64万证次,受益外籍人才超过11万人次;726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化认定申办了永久居留,6000人通过新政办理了五年期居留许可,505名外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加注“创业”“实习”签证和就业证件。2017年,共办理外籍人才工作证件8.1万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
国内人才引进方面,上海强调市场导向的方法创新,实施12项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新政,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近两年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过7.5万人,其中,通过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进的创业人才、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达到近9000人。
对于高层次人才,上海的策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通过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市场化举措,面向全球集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