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长江口,终于喝上长江水!崇明横沙岛居民今起喝上青草沙水库优质水,横沙岛新民泵站今天上午正式通水。今后,横沙岛惠丰村、新北村、新春村和新民镇镇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共约6000名居民,将喝上来自青草沙水库的优质水。同时,上海目前唯一一口尚在取水的深井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上海持续158年的深井公共用水历史。本月底前,岛上的三东、永胜泵站也将并网通水,届时,横沙岛上3.6万多名常住居民将全面实现集约化供水目标。
横沙岛,这是上海郊区集约化供水的最后一块拼图。至此,上海实现“城乡一体、一网分片、集约供水”,全面提升了原水应对突发污染的能力,确保居民喝上放心水、优质水,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横沙岛本月底全面实现集约化供水
横沙岛位于长江口最东端,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横沙乡居民常年采用深井水作为饮用水水源,面临“守着长江口,却喝不上长江水”的老大难问题。
新通水的新民泵站位于横沙岛新窑路51号的横沙岛水厂内,内设三台立式增压泵,设计量为2720立方米/天,单泵流量为120立方米/小时,单泵功率15千瓦;目前,出水量为220吨/小时,能满足周边居民每天50吨/小时的使用量。新民泵站是岛上三座泵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采用全智能系统。
新泵站替代的横沙1号深井建成于1978年,至今已有近40年的使用历史,出水量为50立方米/小时,深250.4米,口径254毫米,静水水位约7.75米,动水水位10米。
深井水就地取水,直抽直用,方便快捷,但是水质硬度大,铁、锰等元素含量大,相对于取自长江水的饮用水硬度不大于100度,深井水硬度达240度左右;由于建成历史早,处理工艺单一,尽管符合居民饮水相关标准,但居民反映会有硬硬的水垢,洗过的衣服会发黄。
深井取水还有一个大问题——引发地面沉降。对于岛上关闭的6口深井,按照本市相关规划,将变身采灌两用井,一方面作为应急备用,一方面作为回灌井,防止地面沉降。“目前,本市对地下水的回灌量是开采量的10倍,每年回灌量有2000多万立方米,有效减缓了本市地面沉降问题。”市水务局副局长陈远鸣介绍,去年本市开采地下水291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横沙岛的6口深井,与此同时,回灌量全年为230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地面沉降从厘米级变成毫米级。
现在,青草沙水厂的原水输送到长兴岛水厂后,加工成自来水,再输送到横沙岛的三个泵站,增压、消毒后,输送到居民家里。横沙岛的居民用水与全市“同源、同价、同服务”。
深水井将变身采灌两用井
2015年底前,上海已完成除横沙岛外的郊区供水集约化工作。为补齐横沙岛这个最后一块拼图,实现“一张网供水、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去年4月20日,上海启动横沙岛集约化供水工程,将长兴岛供水管道延伸至横沙岛,同时将横沙岛原有三座深井水厂改造成增压泵站,通过敷设供水干管与现有供水管网联通,由采用青草沙原水的长兴水厂向横沙岛供水,并同步关闭岛上所有6口深井。
横沙岛集约化供水工程总投资2.43亿元,由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实施,通过逐步切换深井、全面接管等方式接收横沙岛供水服务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建设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工程进泵管(DN500)排管,长度约为22公里,其中长兴岛约3.5公里,过江管约3.5公里,横沙岛约15公里;二是工程出泵管(DN200-300)排管,长度约13公里;三是宝山泵站、三东泵站、永胜泵站等3座泵站改造工程。
如何让供水管道安全穿越长江?这是整个工程的最大技术难点。技术人员介绍,由于过江定向钻口径大、距离长、江面下情况复杂,为避免管道在长江下被船只等剐蹭破损,工程采用“外套管内穿输水管”方案(外套管DN700,内管DN500)。2017年5月14日,第一根长兴至横沙过江定向钻外套管顺利贯通,完成了从长兴岛到横沙岛的穿越。2018年1月10日,管网冲水清洗;今天(1月15日),新民泵站先行并网通水;三东、永胜泵站也将于本月底前并网通水,横沙岛本月底全面实现集约化供水目标。据介绍,工程最深处低于地面34米,“解锁”了我国供水工程中的诸多难题。
横沙岛集约化供水工程完成后,全市共有36座水厂,其中中心城区14座,郊区22座,为全市居民提供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今年底全面完成郊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申城的集约化供水之路始于2000年。当时,全市共有209座水厂,其中郊区百余座乡镇小水厂主要以内河与深井为水源,进行简单工艺处理,存在水源水质不佳、水厂布局分散、供水隐患较多、管网漏损严重等问题。为改善郊区供水水质和服务水平,自2002年起,本市供水行业按照“城乡一体、一网分片、集约供水”的规划目标,开展郊区供水集约化建设。按照市政府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的实施意见》(沪府【2010】84号)要求,2015年底本市完成除横沙岛外的郊区供水集约化工作。
在郊区集约化供水推进过程中,本市通过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调度等措施,优化自来水供应格局,有效改善郊区供水水质和服务水平。
目前,本市已建成长江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和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四大水源地,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比例由原来的3∶7调整为7∶3,逐步形成“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的原水供应格局,极大地提升了原水应对突发污染的能力,确保了原水水质安全。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原水氨氮高、耗氧量高、水质波动大,出厂水水质不能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本市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的同时,大力推进黄浦江水源地受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通过市级财力补贴,引导郊区政府加大投入,截至2015年,郊区所有黄浦江水源受水厂全部完成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水厂水处理工艺水平。
2012年开始,本市还加快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出台小口径供水管网资金补贴管理办法,重点对郊区管径大于等于100毫米且小于等于300毫米、影响水质达标、陈旧老化、漏损严重的小口径管网进行改建,实施三类不同补贴标准政策。经过多年持续推进,郊区累计完成约2500公里的改造任务,有效降低了供水管网漏损。
最后,为确保从出厂水到居民龙头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上海逐步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2017年底,中心城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同时2017年起全面启动郊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任务,计划2018年底完成。
据统计,供水集约化推进以来,全市累计关闭中小水厂175座,关闭内河取水口125个,公共供水深井197口;完成大口径管网建设约460公里,完成小口径管网建设约2500公里;完成深度处理水厂改造8座;完成中心城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约1.75亿平方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李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