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三年》晏子说“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燠,厚也;休,赐也。这句说的是陈氏因民人的痛苦,而厚赐之。
不过这段话的古注饶有趣味。杜预注:“燠休,痛念之声。”服虔注更进一步说明:“若今时小儿痛,父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则“燠休”即“哎哟”,或英文“ouch”之类,不过是旁人念之,以代其痛。章炳麟《新方言·释词》说“今人呼曰‘燠休休’,或呼‘如由’,或转呼曰‘阿育’,皆一语也”。
古注虽不正确,但“代痛”之俗,南北朝人多有言及。汉译佛经时有“噢咿”一词,《玄应音义》既引字书“内悲”释之,又解为“痛念之声”,即痛其痛而念之。
代痛既发之于声,也付诸行动。《颜氏家训·勉学篇》说北齐孝昭帝事母至孝,娄太后病甚针灸时,“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血流满手”。
见人受苦,而心生同情怜悯,此“痛其痛”正是西语sympathy(从希腊词syn-+pathos而来,可意译为“同悲”)、compassion(从拉丁词com-+pati“共苦”而来)及Mitleid(从德语词mit+Leid而来,是莱辛对sympathy和compassion的直译)词源。汉语所说的“疼人”“疼爱”,即是能“痛人所痛”。
代痛之俗,大概也可以解释文化人类学家在一些部落中观察到的“拟娩(couvade)”现象,即丈夫在妻子分娩时也模仿其卧床并禁食、坐月子之类。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在今云南境内,就发现“妇女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妇立起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四十日。卧床期间,受诸亲友贺。其行为如此者,据云:妻任大劳,夫当代其受苦也”。
我少时读海明威短篇小说,有一篇《印第安人营地》印象深刻,实际上也是写的“拟娩”之事。说一位印第安女性生育不畅,医生以大折刀为做剖腹产手术。她的丈夫躺在一边,在妻子的哀嚎中,竟以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彭渤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