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公认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近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暨第七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依托,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
2018年后,全球供应链表现出了断链和收缩的特征。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罗长远表示,相对于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重要性提升,并且与中国的供应链关系增强。实证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提高了参与国从中国进口的份额,也提高了世界各国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进口的份额。“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依托,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教授通过比较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演进,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消除壁垒、规制融合,促进区域化合作。盛斌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要坚持互联互通,贯彻可持续发展,把中国的成功经验、特色元素体现到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上。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回忆了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尼泊尔、越南、柬埔寨、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相关项目建设的经历。他从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等几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就进行梳理与展望。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就业、就学、就医、通讯、文化等领域发展,增强对未来的预期,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今后更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新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发展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庞大的援助项目,而是一个庞大愿景”,香港中文大学杜巨澜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许多项目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就已经启动,有些项目在倡议启动之前就已经完成。从中国投资中获得收益最大的主要是东亚和西亚地区,而东南亚的对于中国直接投资的反应则相对温和。
上海师范大学赵红军教授表示,在过去的20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FDI的比重逐步上升。通过研究中国对148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他发现自然灾害会通过摧毁物理基础设施和削弱影响环境显著影响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家能力能缓解自然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是的经济体一样,倾向于对市场规模大、拥有廉价劳动力、国家更稳定等条件优越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我国的开放不仅仅是沿海的开放,更是内陆的开放,中欧班列的价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从“一带一路”倡议与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欧班列”推动东西全面开放与协同发展的实践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这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与接续发展的方向。他强调,高质量共建面临新的挑战,如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和结构仍需优化和完善、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规则标准“软联通”仍旧不高、共建在国际社会仍面临话语权困境等。
此后,会议就“‘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合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跨国贸易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金融合作与产业发展”“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四个专题进行分会场学术讨论,来自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30多位中青年学者进行了汇报。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国际经济研究院、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协办。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